人与人相处,记住这三句话

尊重是标配

不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能让人尊重。有人说过:“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不必完全求同,但求互相尊重。与人交往,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尊重别人的兴趣,尊重别人的三观,尊重彼此的差异。

只有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平等对待,相互尊重,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规则。

靠谱是高配

听过一句话:“真正交朋友要找靠谱的人。”什么叫靠谱?有人曾下过一个精辟的定义:处处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往,能不能相处长久,往往取决于他有多靠谱。靠谱,说起来简单,落下去复杂;听起来像感觉,做起来是原则。

真正靠谱的人,都拥有让人放心的能力。在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聪明的人,缺的是为人处世可靠踏实之人。余生,一定要和靠谱踏实的人同行,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我,要做一个有担当、办事牢靠的人。

厚道是顶配

俗语说得好:“计较不如坦诚,精明不如厚道。”一段情谊的维系,通常需要双方同等的付出,倘若出现偏颇,再好的情分也会变淡。

有人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漫漫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人,会与许多人相知相识。与人品好的人交往,感情才会随着时间的沉淀,变得更加深厚而稳固。

相处,靠缘分;深交,看人品。为人厚道、品行端正的人,最值得我们深交一辈子。

归根结底,人和人之间,能不能处得来,首先看的是彼此是否尊重;能不能深交,主要看是否靠谱;能不能走得长久,最终还得看人品如何。短期交往看脾性,一生交往看品行。人生的路途漫长曲折,一定要与对的人并肩同行。


来源: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新华社 | 作者:yebo | 主播:赵文龙

本期编辑:胡程远 实习生:罗明旭

【夜读】人民日报 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SaJ2PTSiVP6ygWpHJAt-WA

一个人待会儿,挺好。

你是否有这种感觉?过一段时间,必须去独处一会儿。像鲸鱼跃出海面呼吸,像舞台的幕间休息,你需要那么点时间,从热热闹闹的人事中逃离,和自己稀缺的平静待在一起。

我爱独处,我从来没有发现比独处更好的伙伴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外出,到人们中间去时,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为孤独。
——梭罗《瓦尔登湖》

01

独处,成年人的回血时刻。

网上,有这样一个精准击中成年人情绪的发问:为什么很多人开车回家,到楼下了还要在车里坐好久?

最多的回答是:“需要独处。”

很难说清成年人的生活中,一天之中有多少时间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我们的时间像一幅巨大的拼图,每一块拼图都被清晰地分配了任务:

在办公室里是效力的员工;在社交场合中,是应酬的一员;在家的屋檐下,是要尽责的成员……

当时间被精细地功能化之后,独处就像对机械运转的钟表按下了暂停键,给自己一个“换气”的出口。哪怕仅仅是在沙发上发一会呆、放空,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它不一定产生直接价值,却能润物无声地修复心情,是生活里必要的布白。

02

独处,重建心灵的秩序。

当你从热闹中撤回自己的领地,你不会因为冷清而寂寞脆弱,反而能感受到一份精神的自如,收获心灵意义上的平静。

你看,月色满园的夜晚,朱自清先生因为白日的俗务而“心里颇不宁静”,于是从家中踱步而出。他在文章里写道: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似这般,与荷香月色静静地待一会,让他疲累的身心受到了美的洗礼,从不安枯索的状态再次充盈饱满起来。

03

独处,是换个方式输出。

若论独处最好的副产品,当属“安静”。而静,是我们割断浮躁,潜下心来踏实做事的前提,甚至成为你人生中最好的增值期。

作家木心年轻时,曾借口养病,雇人挑着两箱书,躲进了莫干山中的一个房子里读书写字。

山民笑木心:“不好好当少爷,非要跑来冷清的荒山中受苦。”

冬雪封山,寂静肃杀,一人一屋,很孤单,也很简单。

但木心不这么想,他在山中过着一种简单素朴的生活,白天借天光,晚上借烛光,沉浸在福楼拜、尼采、莎士比亚的世界中,热闹极了。

那个冬天过去后,木心下山时,挑夫的篮子里多了几册木心写出来的书稿。

在山民眼中的孤单冷清,换来的是木心求之不得的文学世界。

先生说:“生活的最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他爱的便是这寂寞与清闲,直到生命的末年,他依然眷念地提起这段时光。

04

独处,每个人必选的课题。

陪伴虽然可以缓解一些痛苦,但也可能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捷径,生命中有些问题是必须自己去面对、克服的。

独自翻山越岭,憋着一口气,抵达山顶时的满足感是无法描述的;独自扛下生活的难题,从柳暗处走到花明的喜悦是终身难忘的,且带来的成长也更加扎实可靠。

周国平先生有言:

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所以,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的这话都会发生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05

独处后,而天地宽。

人们常认为独处是隔绝世界、封闭自我,这恰恰是把独处看小了。真正的独处,是一种自由的状态,一种淡然的心境,在一呼一吸、一张一弛中,与生命对话,与世界对话。

“无事此静坐”是汪曾祺先生很喜欢的五个字,他说静不是一味的孤寂,不问世事,而是如宋儒写的那样:“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独处也是这个道理,退守到一个人的清清世界,静下来,去观照万物,明白事物的运转与规律,懂得自然的生命与智慧。

不论生活多么繁忙,不论是独自居住还是和他人共同居住,请尽量抽出一些时间回归自己,和自己安静地待在一起,诚实地问自己一些问题,再诚实地回答。

寂静,咖啡杯,桌子,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一个人独自坐着,就像那孤独的海鸟张开翅膀站在一根木桩上,这样是多么美好啊。就让我永远坐在这里,伴着这些纯粹的东西,这个咖啡杯,这把餐刀,这把餐叉,保持它们各自本性的东西,保持我的本性的我本人。
——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

文|央视新闻《夜读》


愿你比别人更不怕一个人独处,
愿日后谈起时你会被自己感动。


制片人丨马文佳 主编| 王若璐
编辑丨李津婵

©央视新闻

https://mp.weixin.qq.com/s/sjzo5wEeSFBKqkgmXhLOTw

要接纳遗憾,也要坚信自己珍贵

我们都很平凡,但我们在彼此的眼里闪闪发光。

1

朋友说自己很想融入一个圈子,却自始至终都不被接纳。为此,她不愿轻易放弃,一直拧着劲儿做了很多努力,但结果依然徒劳无功。

现在的她,每天看着这个圈子里的人相处得其乐融融的样子,再对比自己的形单影只,就感觉说不出的孤单。

“是不是我真的不够好?” 那天聊到最后,她问了我这样一句话,语气中难掩失落之情。

也许,很多人都会如此吧。面对自己在乎的种种,费尽心力仍求而不得时,就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而这往往也将成为一段执念的开始。

都是我不够好,不配拥有,所以我必须要更努力地去付出、去迎合、去争取。

可遗憾的是,就算你再怎么做,到最后往往难以如愿。反而由于过度在意,让自己陷入越来越深的痛苦与纠结中。

其实真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如果一个圈子总是让你感觉无法融入,一个人总是让你感觉无法靠近,那很大的可能,是他们不适合你,与你够不够好没有关系。

我们终究要学会接受一个事实:你再好,也会有人不喜欢你。

这世上最难测的是人心,最难懂的是人情。

人与人之间能否走到一起,有时真的说不清缘由,但它确确实实是你无法苛求与改变的。

2

都说,只有自己变得更优秀,才能遇见更好的人。

这本身没有错。 可它并不代表,平凡如你我,就不值得拥有美好的人与事。

人与人的相处,真心永远是第一位的;每个人内心深处最需要的,也是真心与真情。

无论自身处于什么样的境地,跟谁交往,只要是在诚心实意地付出,就值得被善待。

得不到回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对的人,仅此而已。

无须为此自责难过,更不必勉强自己再去委屈讨好。

真正好的关系,从来不是来自两个所谓完美的人。而是两个并不完美的人,愿意为了彼此而相互包容,相互成全,惺惺相惜。

人生漫漫长路,遇见的人无数,不适合的理由也有千千万万种。

可最终能让我们携手同行的理由却只有一种,那就是:我想和你在一起。

你不用很好,我喜欢就好;我不是很好,你不嫌弃就好。

3

所以,融不进的圈子就算了吧,得不到的感情就忘了吧。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总有人会嫌弃你不够好,也总会有人觉得你哪里都好。不用踮起脚尖,爱你的人自会弯腰。”

这是很美好的期许。但其实,无论遇见谁,我们这一生最难的,都是与自己和解。

要接纳必然会有的遗憾,也要坚信自己的珍贵。

所谓成熟,是你不会再为无法合群而惶恐怯懦,不会再纠结于和谁的关系远了又近了。

哪怕一个人,也懂得享受独处的时光,把身体照顾好,把心情安顿好。

当有一天,你能够用一颗平常心,看淡人来人往,也许就会发现,想要的一切,都已在水到渠成中降临。

没有费力讨好,没有刻意维系,和遇见的那个人,可以相处得那样自然而随意。

我们都很平凡,但我们在彼此的眼里闪闪发光。


点亮“在看”,请相信,你值得一切美好!

(收看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

主播 |赵世芸

作者:念念 来源:念念沐心(ID:nnsg1021)
监审:于卫亚
监制:周年钧、吴炜玲
编辑:李昂、赵世芸
美术设计:赵丹阳
实习生:李一凡、梁江燕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https://mp.weixin.qq.com/s/3wnshPs37A-2SH4qRaolPQ

发现3000年前的古墓,她这样说

她是谁?她叫妇好,

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巾帼女将;

她的丈夫是商王武丁,开创殷商盛世;

她居住的古城后来叫殷墟,

是中国考古学的“圣地”;

生活的时代叫商朝,是中国第二个王朝,

也是中国有文字历史的开端……

3200多年前,

美丽的妇好“归于尘土”。

她放下自己的男人、自己的国家,

沉睡于黄土之下;

3200多年后,

随着女考古学家郑振香的发现,

这位传奇王后终于穿越,为今人所知。

有人说,郑振香唤醒了千年前的女将军,

她就是现代考古的女将军。

可在郑振香看来,那都是玩笑话,

妇好就是妇好,而她只是——

许许多多考古人中最普通的一个。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

1976年5月16日,天气晴好,

是中国考古史上值得记录的一天。

考古队在挖掘到五米多深时,全是硬土

再挖下去,地下水就要渗出来,

大部分人都准备放弃了。

而郑振香却坚持继续,

她认为显露出来的夯土不符常理,

必须弄个水落石出。

“我当时鼓励大家说,

咱们今天的任务就是探到底!

多打几个孔,只要探到底,

无论出现什么现象,都算完成了任务。”

5米,6米,7米,8米……

探铲一次次向地下铲去,

穿过夯土,穿过湿泥,

终于,在湿漉漉的黑泥之间,

出现了一片红色漆皮!

一座沉睡 3000 多年的殷商大墓,

露出真颜。过去只停留在甲骨文中的

商朝王室生活突然变得真切起来。

妇好墓的发现,被评为:

当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我从小就喜欢穆桂英,

觉得她有魄力。

我的性格也是这样的,

做事有决心,坚持到底。

只要我认为这个事是正确的,

我就尽量完成,

而且尽量争取完成得最好。”

变小的铲子

在很多人眼里,考古学是一门浪漫的学科,

发掘帝王陵寝,解开历史谜团。

但在郑振香眼里,

这却是一门需要以极大耐心、细心

消解枯燥、重复的学科。

郑老有一把用来挖掘的考古铲,

在长期高强度的使用下,

竟磨损得如“勺子”一般大小。

“磨小了,老用老用就变形了。”

郑老说起来风轻云淡,

似乎“一铲一铲下去的艰辛”

与她对考古的热爱相比

都显得“理应”“不值一提”。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

是郑振香安放了青春和梦想的地方。

在站里已经被翻新过的宿舍里,

至今还保留着一张郑老曾经用过的书桌。

50多年前,就是在这张旧书桌上,

一位还年轻的姑娘青灯黄卷、打捞历史,

写下了自己对考古事业的炽爱。

唯一的考古女孩

在郑老那届北大考古系名单里,

她是唯一的女生。

当时,曾有人问她:

“你一个姑娘家学考古,

看到那些骨头不害怕吗?”

泼辣的她回答说:

“不怕,在我看来,

这些骨头就跟陶罐一样,没什么。”

毕业后,郑振香怀着对田野考古的

一腔热忱,离开繁华的首都北京,

来到她向往已久的中国考古圣地——

安阳殷墟,从此在安阳埋头考古四十多年。

“学考古就是要做好吃苦

和牺牲优越生活条件的准备,

必须系统地做田野工作。

考古人不下田野,好比唱戏的不上舞台,

不可能做出成绩。”

这是郑老恪守一生的信念,

在安阳的几十年里,

她几乎跑遍了殷墟的每一寸土地,

对那里的遗址布局了然于胸。

也是这份扎实的经验储备,

让她在妇好墓的机遇面前,

自信、专业、果断,

收获了事业上的高光时刻。

不能拿走的日记

今年92岁高龄的郑振香,

独自居住在北京一个老旧的公寓里,

这间房子郑老已经住了快30年。

她说,搬进来的时候什么样子,

到现在还是什么样子,家具从未换过。

也许在考古人心目中,

“古旧”并不是什么遗憾的事情。

这个不大的单元房里,

到处都堆积着倾注了她毕生心血的

书籍和考古资料。因为记忆力不如从前,

郑老特意把商朝人物关系谱系图

贴在了她卧室的柜子上。

“忘了就看看,这是一种习惯”

“我喜欢看商代的,商文化”

郑老这样说。

她还有很多日记本,

面对来访的客人,

会不厌其烦地叮嘱“只能看不能拿”,

神情像个守护珍宝的小孩。

了解郑老的人都知道,

那里记载的并不是什么特别的秘密,

而是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和思考段落。

不为发表,也不为给任何人看,

就只为了单纯的“掌握知识”。

在某个日记本扉页,

郑老摘抄了这样一句话:

不要等待运气降临,要去努力掌握知识。

她还写了这样一句名言:

在泥土下面黑暗的地方,

才能发现金刚钻,

在深入缜密的思想中,

才能发现真理。


《夜读》元旦专栏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系列第八期,
致敬郑振香老人,
致敬把青春献给考古事业的每一个人。


内容丨夜读撰写、整编自《吾家吾国》节目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 | 李津婵

©央视新闻

https://mp.weixin.qq.com/s/9Z9nchkGXRtL8hqplfvndg

度过人生低谷期的7个小建议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低谷期,可能是突如其来的暴击,也可能是在一个困境中挣扎了很久还是没有出路。今天的夜读,我们给你分享一些建议,如果你正在经历一些艰难的事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找人聊一聊

  低谷期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消极思维中,这时候找人聊聊有助于缓解自己的情绪,他人的建议还可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视角。

  你可以找那些你喜欢的并让你感觉安全的朋友或者家人,在他们面前你会感到轻松。也可以多换几个人聊一聊,他们或许能带来一些不同的感悟。

2 不要停止自己手头的工作

  在低谷期保持工作状态确实有些困难,但如果可以,尽量不要停止自己手头的工作,哪怕做些很简单的内容。

  因为低谷期会有严重的“失控感”和“无力感”,而工作能最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维持日常生活的秩序。曾经我也经历过一些困难的时刻,但我没有请过一天假,因为在办公室里做点简单的事,至少会产生一种“我还能做些事”的成就感。

3 记录下那些感到开心的小事

  心理学有种观点认为,我们更容易记住失败而非成功,这样的思维方式会大大降低我们生活的满意度。事实上,生活中有许多简单的快乐值得我们珍惜,比如下班路上看到很美的落日,比如无意间听到一段悠扬的音乐。

  试着观察这些生活中值得欢呼雀跃的小事,每天睡前回想一下,你会发现,生活如此美好。

4 想象你的理想生活

  可以尝试去尽情地想象自己的“理想生活”,比如你理想的一天要怎么度过?你想和什么样的人呆在一起?你希望自己看起来是什么样子?

  不用逼迫自己立马去做,只是想象就好。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能够带来“希望感”,甚至给你带来一点向前进的“动力”,这是低谷期的人最缺少也最需要的东西。

5 相信困难只是阶段性的

  人在低谷期时,很容易滋生“绝望感”,好像痛苦是无边无际的。但低谷期就像一个隧道,你可能觉得眼前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光亮。事实上,只要生活一天一天向前,隧道总会走到尽头,迎接你的将是一片光明。

  所以不妨给低谷期设一个明确的期限,比如一周、两周……具体多久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期限会给你一种控制感。

6 走进大自然

  走进大自然去晒晒阳光,观察树木、野花和云朵吧,烦人的杂念自会消失。

  有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在他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经常坐在公园看树,一看就能看一天。看树的枝丫伸展,郁郁葱葱,伴随着鸟类来来去去枝叶震颤。

  后来他看着一棵树经过春夏秋冬,叶子变绿变红掉落又生长,当下一个春天到来,这棵树又开始萌发绿意时,他突然感悟到,不论正在经历的事是否有意义,自己都要健康地生活下去。

7 试着对他人“好”

  试着做一些对他人“好”的事,比如为家人准备礼物,或者用自己的才能和优势为朋友做些事情。

  有时,你可能觉得自己糟透了,但帮助他人可以将注意力从沉溺于自身痛苦中转移出来。当注意力从消极的想法转移到积极的行动上时,也就慢慢地告别了低谷期。


在人生的低谷期
你是怎么度过的?
如果你有一些自己的建议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来源: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 作者:寒冰 | 主播:赵文龙

本期编辑:郑薛飞腾 实习生:罗明旭

【夜读】人民日报 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mWI4TlhcGj4rx6pQsxCILg

逃避是本能,迎难而上是本事

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1

朋友说自己太喜欢逃避了,工作上一旦碰到不熟悉的部分,做不好时就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然后告诉自己“算了”。

很多机会就在一句“算了”中擦肩而过,与此同时,自己还很痛苦,更加焦虑。

我告诉她:“没关系,喜欢逃避的不止你一个,我也是一个很擅长逃避的人。”

刚毕业时,初入职场,交稿时虽然文章整体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有几处细节还是需要修改。

当我心怀忐忑,带着“第三稿一定要通过”的希望,把文章发给主编后,得到的是这种回应:“这个观点还是太平庸了,看下能不能换种表达;这里的叙述方式需要更加直白一点,比如可以这么去表达……”

明明主编没有一丝责备,一如既往的温和、有耐心,但满屏幕的备注和修改意见,却还是戳痛了我心底那块柔软的地方。

我看着满屏幕的备注,脑袋空空。

突然间电脑右下角的微信闪烁,是主编的信息:如果明天来不及完稿的话,可以先发其他人的文章。

明明是同一个时间点开始创作,同事总能及时完稿,而我却一直在“差一点点”。

2

逃避,是人类的本能反应。

人们之所以会选择逃避,是因为对当下的事情失去了掌控感,也正是说明他们已经达到了自己的负荷极限。

在受挫的那一刻,焦灼、浮躁、质疑,一点点把我蚕食。

“可能是我进步太慢了;是我太差劲了,是我不如别人;可能是不太适合这份工作吧。”

所以,我选择了逃。

那天我没有修改文稿,而是和朋友去吃顿好吃的,吐槽工作上的不顺心,刷轻松的短视频,也花费了好几天时间,寻找自己的问题。

也想过无数次“算了”,甚至开始寻找其他的工作机会。

但是,工作里的困难,心里的焦虑,并没有因为我的逃避而减轻半分。

有天跟主编吃饭,她对我说:“逃避不是办法。你应该想想,如果换了其他工作,同样都会遇到一些不可控的事情,那时你也会逃吗?”

我听完,摇摇头。

确实,我没办法逃一辈子。

即使是碰到极限了,如果想让事情好起来,也只有“面对痛苦”这个唯一的办法。

于是,在经过思考后,我也明确自己想要走写作这条路,之后也一直咬着牙,走到现在。

不要害怕面对痛苦,也不必把自己逼得那么紧。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好好思考自己的核心需求。

我们需要转变心态,面对痛苦。要清楚痛苦不是财富,对痛苦的思考才是。

不敢面对痛苦的人,也没法真正拥抱快乐。

但“面对痛苦”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对痛苦进行思考,进而去发现问题,再优化执行。

带着持久的耐心去坚定你的选择,在度过每一次平凡的枯燥,在突破每一个小小极限,在每次痛苦挣扎后,又重新站起来。

3

想分享一句话:“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 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时,可能脆弱到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只要愿意,我相信,终究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虽然,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它又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点亮“在看”,成长,就是在一次次磨难中,不断开花。

(收看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

主播 | 陈兵

作者:黛西 来源:黛西巫巫(ID:dexiww001)

监审:于卫亚
监制:周年钧、吴炜玲
编辑:王朝、王宜玄、刘在
美术设计:赵丹阳
实习生:满兴莲、张星冉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https://mp.weixin.qq.com/s/ZKViO1SEYnRss9g-BwsoQA

这是小寒,离过年还有26天的小寒!

1月5日17时14分,我们迎来小寒。
小寒,2022年的第一个节气。天地新铺画纸一张,只待你诗意作序。

小寒,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起点。“风有常,花有信,以花事次第记载时光,于是岁月含香。”

小寒,一年天最冷、雪最多之时。在隆冬,我们做一个游戏吧:谁先收集到最多的温暖事物,谁就是赢家。

小寒,距离过年还有26天。年味渐浓,思念乍起,近了,那个令游子魂牵梦绕的所在。

小寒: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

作者 | 申赋渔

节选自《光阴:中国人的节气》

在花开的前一天,会有风先来报信。《吕氏春秋》上说:“风不信,则其花不成。”风是守信的,到时必来,所以叫花信风。

花信风从小寒开始吹,有二十四番。小寒到谷雨,四个月,八个节气,二十四候。每个候对应着一个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都是中国人喜欢的花。

梅花冷艳逼人,且有傲骨,最得文人雅士的欢心。王冕因梅成痴,林逋以梅为妻。宫中的美女爱在额头上画“梅花妆”,知心的好友拿它当礼品:“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以梅喻人,是对人最好的赞誉。

山茶呢,隆冬盛开,花期漫长,颇有越挫越勇的风骨,所以李渔说它:“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

而开在小寒最后五天的水仙花,飘逸无俗气,黄庭坚称它为“凌波仙子”。唐明皇曾用金玉七宝制作盆子,装了红水仙,赐给“却嫌脂粉污颜色”的虢国夫人。

花儿们次第开放的时候,隐约就听到腊鼓的声音了。小寒近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村里的人们敲起细腰鼓,戴上奇怪的帽子,扮作金刚力士的模样,驱逐瘟疫。

每年的腊八节,大的寺庙都设七宝五味粥,布施四方众生。老百姓在这一天,也家家煮粥。

周密在《武林旧事》里记载说:“腊八粥,用胡桃、松子、乳蕈(xùn)、柿、栗之类为之。”

我们乡间煮腊八粥,是把大米、黄米、小米、糯米、赤豆,和在一起,先用旺火烧开,再用文火慢慢煎,等粥变得绵软了,再加上花生、银杏、桂圆、红枣、莲子、栗子、葡萄干,添一把火,烧开就行了。

小寒时节,天越来越冷,屋檐上垂下的冰凌,都要碰到头了。顽皮的孩子一把扯下来,当剑舞,不管会不会扯下屋上的茅草。

河面上也热闹了起来。有随便溜达的,有用带鬃的猪皮包在脚上,飞一般滑行的。更有考究的人,在椅子的脚上,加两根横杆,包上铁皮,坐上去。有人在后面猛地一推,一声怪叫,椅子立即远远地滑开去。

在孩子们玩闹的同时,漂亮的雉鸟也飞过来凑热闹,随着人们的笑声发出阵阵欢鸣。喜鹊四处寻找着枯枝,开始在树丫里筑巢孵蛋。喜鹊筑巢、雉鸟欢鸣,表示霜雪满天的小寒已透出了春的生机。

小寒·民俗

风,花,雪,月,是景,

一屋,三餐四季,成诗。

小寒三候

古人描述的小寒物语: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gòu)。大雁北迁,喜鹊筑巢,野鸡鸣叫。二十四节气中只有白露和小寒是完全以鸟类作为物候标识的。古人认为,“禽鸟得气之先”,鸟类在感知时节流转方面有难以比拟的天赋。

踏雪寻梅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小寒时节,民间多有赏梅风俗,甚为风雅。此花的开放,兴许是为了给蛰居的人们一个出走的理由。寒冬,腊梅,残雪,金阳,冬日,如诗如画。

冬练三九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今年“小寒”正值“二九”第七天。1月8日进入“三九”,1月10日迎来“腊八”,都在“小寒”节气内。俗语说“冬练三九”,阳光充足时,多做伸展肢体的运动,可增强体质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老体弱者,应格外注意防寒保暖。适当锻炼,保持乐观畅达的心绪,方能笑傲长冬。

围炉解馋

到了小寒,江苏一些地方会煮菜饭吃。广东一些地方的传统是小寒早上吃糯米饭。“小寒”是进补好时节,应多吃些御寒食物,如红枣、萝卜、橘子、牛肉、鸡肉等。天寒地冻之时,一家人围坐一起,炖一桌暖食,围炉谈笑,好不惬意!

小寒絮语

新的一年,你还要有制造温暖的能力

文丨央视新闻《夜读》

小寒,一年最冷的日子来了!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听起来就瑟瑟发抖。可有人开解得妙:若没有寒冷,温暖也无从分辨。寒冷存在的意义,或许就是为了让你找到更温暖的事物。

在天寒地冻时,开一小份《温 暖 事 物 清 单》给你,愿你要的温暖,招之即来。如果暂时没有,你就自己制造。

暖热的被窝。毛茸茸的一切。窝在你脚边呼呼大睡的萌宠。妈妈做的喷香饭菜。小孩的笑颜。爸爸刚坐热的椅子。

火锅。糖炒栗子。刚出炉的地瓜,流着蜜那种。

暖得人想伸懒腰的阳光。伸出手就有人牵起,喊一声就有人回应的幸福。

抬东西时,有人搭把手。与所爱之人见面前的五分钟。一本能看睡着的书。礼物。

喝完奶茶,呵出的一口热气。过生日时点起的蜡烛。拥抱时的体温。三两好友,红泥火炉。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一个与春日与大海与旅行有关的约定。

还有——一条看到心头一暖的短信。

这个冬天,央视新闻和新世相联合发起了一场暖乎乎的公益活动:#晚安短信计划#。

我们邀请到了陈小春、贾玲、敬一丹、郎朗、孙一文、吴京担任晚安大使,以晚安短信的方式陪你跨年。你有收到我们的问候吗?😊

2021最后十天和2022第一天,#晚安短信计划#一共向 147 万人发出了 1304 万条短信,共收到了 830142 个人写给陌生人的晚安短信,相关话题12次登上热搜。

你可能对这些数字没什么感觉,其实它们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有人情味的故事。很多人都在社交平台打卡,分享了自己收到的短信——

很开心能以这样的方式陪伴你们,也很开心你们一直在我们身边,共同经历或见证了很多温暖的、奇妙的、浪漫的、普通但重要的小型“奇迹”。

我们是被温暖簇拥着走到此刻的,也将因为温暖相伴长久地走下去。

谢谢正在赶来的一切温暖。谢谢你,成为温暖本身。


说到“温暖”
你想到的事物有什么


监制丨李浙
编辑 | 王若璐 校对 | 少卓
©央视新闻

https://mp.weixin.qq.com/s/DuYOvQ8S00rCCyGPURxp9A

10个细节,了解一个人

细节见人品,小事见人心。细节犹如一面镜子,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最真实的面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人。

信守承诺

人无信不立,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讲信用、守诺言。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自己素养的体现。

信守承诺,不仅是出于礼貌,也是一种责任。约了别人就应守时,做出承诺就要守信。守信方得人心,别人才敢和你交往,才敢找你做事。

为人正直

正直的人心中有一根红线,不管到了什么年纪、经历什么事情,都不会丧失自己的原则。与这样的人在一起,能始终踏实安心。反之,那些轻易抛弃原则的人,就如漂泊不定的浮萍,让人信不过。

做人,当以正直为先,以真诚为本。只有守住人生的底线,才能做到行有所止、问心无愧。

不占小便宜

古人云: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与人之间,永远都是相互的。

不要把别人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不该占的便宜,一分钱也别占。对一个人来说,精明只能获利一时,厚道才可安享一世。

善待陌生人

一个人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往往代表着他真正的人品。因为陌生人与我们没有利益牵扯。

对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取决于智商和情商;对利益无关者的态度,取决于素质和修养。一个人能够善待陌生人,他的内心往往也是善良温暖的。

不揭人短处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有些事情,别人可以自嘲,你却不能附和。

与人相处,说话要有分寸感。给对方留余地,既是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不窥探他人隐私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些事情,不想拿出来分享。别人愿意和你讲的,自然会讲;别人不愿意讲的,千万别问。

凡事不要太好奇,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窥探隐私,不仅会伤害到他人,也会破坏你们之间的关系。

不给别人添麻烦

登门拜访,应当提前打好招呼,不要搞“突然袭击”。

客随主便,不代表你可以随便,更不要把别人家当成你自己的家。关系再好,也要把握好度,不给别人添麻烦。

体谅别人的不易

人品好的人,眼里总是关注着别人,心里总是装着别人。

乘坐电梯时别急着关门,等一等后面的人;开车经过水坑时减速慢行,别让泥水溅到行人身上;雪天路滑,多给外卖员留点时间,不要轻易给差评。

讲话不吹嘘

古人说: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说话和办事一样,都要落到实处。夸夸其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一个人的能力如何,靠的是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耍嘴皮子。有几分能耐,就说几分话,不必夸大吹嘘。

管理好情绪

有人说,发脾气是本能,控制住脾气才是本事。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你的人缘才会越来越好,日子才会越来越顺。


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作者:儒风君 | 主播:赵文龙

本期编辑:蒋川 实习生:龙彦辰、赵诗楠

【夜读】人民日报 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Xn4-XpBeZk5eyYRw6nGB3A

改变人生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小习惯

拥有好习惯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1

每当我们听到一个道理,或许能够领悟,但要做到知行合一,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毕竟,道理懂再多,不落实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也是枉然。

真正能够改变人生的,从来不是一个人听过的大道理,而是自己培养的小习惯。

知易行难,知晓道理简单,照着做却很难。

生活中,大多数人就是这样,思想很丰满,行动很骨感。

读书能提升自己,但买了一堆书,总在看前几页,还是不了了之。运动对身体有益,办了张健身卡,直到卡过期了,也没去过几次。出去旅行能开阔眼界,可是规划了一次又一次,又在出发前打退堂鼓。

到最后,也不过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人们往往寄希望于,懂得了一个道理,就能从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实际上,懂得再多道理,不去行动,终究不会有任何改变。

2

不是大道理没用,而是没有在生活的细微处,养成知行合一的好习惯,明理而后笃行,才能拿回生活的主动权。

因为,真实的人生往往是平常点滴积累而成的,也就是由一个人的习惯决定的。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变好,没有谁可以轻而易举变强。

当一个人能够坚持一种行为,并且习惯成自然时,它就会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影响他的命运。

都知道读书能改变容貌气质,丰盈内心思想,但真正能养成习惯的人,寥寥无几。

因为,只有把道理内化成自己的习惯,才能给人生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

俗话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每一个好习惯,都有复利的效应,都是铺在未来路上的惊喜。

拥有好习惯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前三十年,人培养习惯;后三十年,习惯造就人。

回首过往,恰恰是那些日常的习惯,影响着命运的轨迹。幸运的是,习惯不讲天赋,无关出身,可以后天培养。

正所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人生就是习惯的集合,一个好习惯胜过千句大道理。

好习惯仿佛像一根绳子,每当我们保持一个好习惯,绳子就会多了一股。只要我们给它缠上新的一股,用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坚持读书,喜爱运动,保持微笑,早睡早起…..

所有好的习惯,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修正着人生的方向。


点亮“在看”,保持一个好习惯,做更好的自己。

(收看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

主播 | 董千齐

作者:儒风君·樱桃 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监审:于卫亚
监制:张越、吴炜玲
编辑:王朝、王宜玄、袁亨瑞
美术设计:赵丹阳
实习生:满兴莲、郭菁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https://mp.weixin.qq.com/s/oGFqRNAgKip8uQZrX4UH-w

面朝大海,不负此生。

🌊
01
《老 人 与 海》

时光如潮,

我们被拍打着上了2022的岸。

迎来2022年第一个开工日,

你还好吗?

若是焦虑,若是压力不小,

带你去拜访一位如海沉潜的老先生——

照片里身着深潜服的老先生,

正是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

这是三年前,82岁的他

刚刚结束8小时的深海考察,

走出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

“深海勇士号”载人舱时拍摄的。

天海一蓝,

佩在胸前的勋章名曰勇气,

孩子般的兴奋穿屏而来……

在这位年纪最大的深潜者面前,

一些有关人生之问的苦恼正在被消解——

“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你且看看他落脚的星辰大海。

“我干什么什么会不会太晚了?”

你且看看他那一头白发。

“好累呀,能不能不努力了?”

你就不好奇他含饴弄孙之年

还甘冒险深潜?

对了,那时他还正在接受抗癌治疗。

“为什么感觉人生之路越走越窄?”

何妨像他一样,做个心似海去追海的人。

🌊
02
当你有年龄焦虑时——

学他,“忘掉年龄。”

来,速览一下

这位跳出年龄枷锁的老先生的生平——

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

用汪老的话说,

自己“5岁上学,80年都在学校”搞科研。

1999年,那是他深海研究的重要节点。

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第184航次

在中国南海成功实施,

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

大洋钻探航次,

实现了中国海域大洋钻探零的突破,

那一年,汪品先63岁。

2009年,73岁的他率领团队建立起了

我国第一个海底综合观测深网系统——

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

有了观测网常驻海底,

科学家就能从海洋内部研究海洋。

2011年到2019年,

汪老牵头实施的“南海深部计划”,

是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大型基础研究计划。

开头那张“老人与海”图,

就是汪老这期间深潜归来拍摄的,

九天里他在南海深处完成三次下潜。

当时很多人担心他的身体

能否承受大海风浪颠簸,

82岁的他却像一个固执的孩子,

拒绝了船上所有特殊待遇。

去年,汪老还成了“网红”,

在短视频平台做起了海洋科普,

圈粉上百万。他晓得“一键三连”,

不时“玩梗”“卖萌”“求关注”。

如何让更多人对海洋感兴趣,他乐此不疲。

十多年前,

汪品先第一次听到别人叫他“汪老”,

吓了一跳,“我那么老了?”

看到85岁的他骑着“魔力小单车”。

你都为他的安危捏一把汗时,

汪老呢,风雨不改地

日日穿梭在同济大学校园里,

年龄这回事早已被他抛诸脑后了。

🌊
03
当你有成功焦虑时——

记住他说的,

“光靠说没有用,你先做个样子出来。”

汪老常说,自己拿得出手的作品,

“都是60岁以后完成的”。

下图右侧是他1976-1996年间完成的著作,

左侧是汪老1996年退休之后20年的“创作力”。

上图,感受一下——

记者王宁问汪老和他同样搞科研的爱人孙湘君,

“一年365天,

你们两个人在办公室的时间能有多少?”

“那就是365天。”

“一天都不休息?”

汪老说,只有大年夜是例外的。

注意,这里指的只是除夕晚上不去工作。

择一事的热情,我们不缺。

我们大多数人缺的,

是构成钟一生的日复一日的坚持。

他说,很多有了一定学术地位的人,

不一定上到第一线,有的人觉得不需要,

有的人觉得自己身体不太好。

这种事,我这辈子是明白了,

你光靠说是没有用的,你先做个样子出来。

可能不少人就是这样:

想法很多,执行力太弱。

一味空想却不行动,

最终往往一事无成。

“你先做个样子出来”,

可破一切的焦虑、拖延和抑郁。

就在几个月前,汪老夫妇二人

共同捐赠了多年积蓄200万元,

设立了“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

一位八旬老人对于名利没有太多犹豫和纠结,

他理解“成功”是——

就像苏东坡讲的“飞鸿踏雪泥”,

如果你的人生,

能踏出一个社会进步的脚印,

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现在就使劲地踩呢!”

汪老说到这里笑得开心。

🌊
04
当对未来焦虑时——

别忘了,他说,

“等你们到我这年龄,中国会更好。”

85岁高龄仍活跃在科研第一线,

这在全球同行中是鲜见的。

“你要说南海知识谁最多,

那你到中国去问。”

这样的底气来自于汪老二十多年来

带领团队研究的成果,

实现了中国人对南海研究的主导权。

1999年,第一个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

大洋钻探航次完成,由于是国际合作项目,

汪品先至今记得在南沙海域,

当第一口井开钻的时候,

在美国人的船上升起中国国旗的场景。

“从前像南海这种深海研究都是欧美的船,

他都不告诉你,你也不知道他来了,

我骄傲的是,现在我们是主人。”

生于国难当头,

吃过“落后就被冷嘲热讽”的苦,

汪老说,“中国的条件来得晚,

这就是我为什么该退休了

反而出来做事情。

我晚了不是一拍,而是好几拍,

所以我现在还在坚持。”

汪品先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与努力,

为中国找回海洋自信起到实质性的推动。

去年在与云南山区小学生的云连线中,

汪老叮嘱孩子们,“你们不光看大象,

还要去看大海。等你们长大了,

中国会更强,中国会更壮。

等你们到我这个年龄,

回顾几十年前曾经跟一个老先生对话,

他给你们说,中国会更好。”

这是一个70年之约,

当你不想努力时,你就想想,

还有一位老人

在为我们的星辰大海而步履不息。

“如果一个社会,

每个人给予社会的略多于他从社会拿走的,

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兴旺起来。”

汪老说,希望我自己,

就是这个给予多于拿走的人。

一个时代,

需要像汪老这样带人类远航的人。

🌊
05
写 在 最 后

下潜到深海,是什么一种感受呢?

汪老说,就像巡游爱丽丝漫游仙境。

“地球上还有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黑的,

不用光去照什么也不知道。”

“深水珊瑚几年才生长一毫米,

在海水中摇曳生姿,过着慢悠悠的生活。

高大的竹珊瑚像竹林,扇形珊瑚等像灌木,

海底表面的海绵、苔藓虫像草本植物。”

“在载人舱里,我真想有一个榔头,

敲一下外面的石头,看看长的什么玩意儿。”

面朝大海,这位老人,

不是征服,不是挑战,

而是永恒的探究和深情的守望。

汪老说,心有大海的人,

会知道世界很大,

胸怀也会大,气魄也会大。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

都会历经所谓的低谷期,

其实就像在深海,

窒息、焦虑、痛苦充斥其间。

这时,

你要引自己为光,去刺破黑暗,

许自己成歌,去打破死寂。

一遍遍闪烁,一遍遍回响,

直到一群人迎向你的召唤,

直到万里深海因你沸腾。

🌊

《夜读》元旦专栏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系列第七期,

致敬汪品先老人,

致敬把青春献给祖国澎湃蔚蓝的每一个人。


内容丨综合自《吾家吾国》节目、相对论

制片人丨张天宇 编辑丨王若璐

©央视新闻

https://mp.weixin.qq.com/s/NdsWn_Cq0qAkhAVb8Ej2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