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请给足孩子这5样东西

心中有阳光,眼中就会有风景。

  • 给孩子犯错的权利:让孩子像个孩子

让一个孩子变得胆小怕事,那就剥夺他的“试错权”吧。

如果孩子一旦犯了错就遭受批评、打骂,那么他以后就会丧失探索的欲望,成为一个看大人脸色的“乖小孩”。

应该放手让他们从试错中去获得经验教训。

当孩子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应给予过多的批评,而应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从而引起孩子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孩子学会试错,人生才能走对。

父母在安全范围内适当放手,不以“为你好”的名义操控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在一次次探索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 给孩子无条件的支持:让孩子专注于自己所爱

孩子会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感到高兴。

比如找到喜欢做的事情,帮助朋友或同学,管理自己的时间,制订活动计划,加入喜欢的团队或组织。

如果孩子能够得到父母的支持,那他快乐的指数会翻倍。

专注于自己所爱,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带来的回报是无穷大的。

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父母能为孩子的热爱高歌鼓掌,这是对孩子来说极大的鼓励。

  • 给孩子乐观的心态:让孩子处在逆境仍心怀希望

乐观的孩子,运气一般都不会差。

如果父母面对生活积极向上,永远能看到事情双面性,遇到困境积极寻找出路,那么他们的孩子就会被这种乐观的态度所感染,不会轻易产生悲观情绪。

相比完美的父母,孩子更需要乐观的父母。生活即便有很多困难,在孩子面前,我们也要克制,学会微笑,反反复复地说“没问题,一切都很好。”

  • 给孩子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体会亲密关系的温度

一位教育家曾说:“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爱。”

夫妻关系决定一个家庭的温度。父母相爱,是给孩子最好的亲密关系的范本,这会影响其未来与伴侣的相处模式,更懂得爱自己、爱他人。

有研究发现,与离婚相比,父母经常争吵更危险,与和谐家庭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更容易情绪不稳定。

离异家庭的孩子不一定不幸福,只要夫妻双方保持应有的体面,相互尊重,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就可以。

  • 给孩子美的感受力:让孩子对生活充满无限的热情

不要因为急着赶路,而忘记出发的初衷。想要成为幸福的人,就去靠近美好的事情。

生活处处存在美,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发现美,创造美。

路边的一束花,草丛中的一只蝴蝶,日落时的一抹晚霞……都是孩子驻足观赏的美,唯有安静地守护,才不会打破这份动人的美。

父母创造仪式感,也会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

童年被重视的孩子,将拥有强大的自信和底气。

有了父母给予的信任感、安全感、仪式感、接纳、乐观这5个成长能量,一个孩子走到哪里都会释放幸福力,他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内心丰盈、生活充实。


点亮“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收看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

主播 | 吴炜玲

作者:小石榴 来源:知子花教育(ID:zhizihuajy)
监制:关开亮
编辑:雷雯雯、周喆、卿珊、马骁驹、张欢
美术设计:赵丹阳
画家:白雪石
实习生:柳润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https://mp.weixin.qq.com/s/ett9RvwqM8enldL0VznJ4Q

夜读 | 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就藏在“三七定律”里

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想要获得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一定要注意爱的方式和方法。

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实就藏在“三七定律”里。

  • 三分道理,七分共情

陪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不妨先感受孩子的情绪,再解决孩子的问题。

这样会在无形中给孩子一种底气:“无论我是好是坏,我都是被接纳的、被爱着的。”

孩子不是机器,不是光靠几个冷冰冰的指令就能运行和维护,而是需要父母理解他、共情他。

当孩子犯错时、遇到困难时,父母少一点强势命令的说教,多一些将心比心的共情,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去。

  • 三分监督,七分陪伴

陪伴孩子的亲子时光,不是实时纠错,即刻改正,而是看着这个孩子,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挑剔。

给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长氛围,留出自由探索的生活空间。

一位心理学家说:“跟孩子相处时,最重要的还是相处过程中的情绪氛围,是紧张的还是放松的,是负面的还是愉悦的,是被看见的还是被忽视的……这直接决定了孩子和你在一起时的情绪体验是怎样的。”

好的陪伴,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

  • 三分爱己,七分付出

倾尽全力的父母,容易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想让孩子成长得好,父母要先做自己、爱自己、活好自己。

父母爱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就应该时刻围着孩子转。

真正的教育,不是牺牲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陪孩子,而是要努力过好父母自己的生活,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去做更好的自己。

告诉孩子,因为爱你,所以我要学会爱我自己。等到我拥有了足够的爱,那么,我的爱将与你同在,而不会成为你的负担。

  • 三分建议,七分尊重

有人曾感叹:“为什么从一生下来,父母就要帮我们决定长大后要做什么,却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到底想做什么?”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培养孩子独立,放手让孩子走。

好的亲子关系,都自带分寸感。

尊重孩子的隐私,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做选择、做决定的机会,减少自以为是的干涉和控制,让爱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滋养孩子。

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孩子一生转变的关键,也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待人接物的基本依据。

关心孩子,但别忘了重视与孩子的关系。

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亲子关系好了,教育才能变得简单有效。


点亮“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收看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

主播 | 沙青

作者:淼淼妈 来源:妈妈抱团(ID: mmbaotuan)
监制:关开亮、吴炜玲
编辑:雷雯雯、周喆、卿珊、张欢
美术设计:赵丹阳
画家:陈半丁
实习生:侯潇扬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https://mp.weixin.qq.com/s/nAWceJV9aHMrTIE9EE6muQ

夜读 | 家庭教育的三个阶段:陪伴、教练、尊重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人生。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人生,孩子未来的成功,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打底。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照本宣科,不是盲目听从谁说的话,不是盲目借鉴成功者的经验,而是懂得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成长路上,都要经过这三个阶段:

强烈依赖阶段,能力形成阶段,自我意识阶段。

根据孩子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父母也要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第一阶段:好的教育,离不开用心陪伴。

幼年时期,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黄金有效期。

在这期间,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无所不能的,可以信赖、可以依靠、可以托付一切。

孩子6岁前,也是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直接的,这个时候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孩子会无条件地接受,并且能很快得到反馈。

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重要阶段。

每个人从孩提时代起,最需要的两个礼物,就是安全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简而言之,就是被爱和爱的需求。

有位心理学家说:“孩子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幸福快乐的人,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他会一直都被自卑包围着。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在于挣了多少钱,给孩子买了多少东西,只在于孩子生命初期陪伴的多少。

我们陪孩子共同度过的每个瞬间里,都藏着他的未来。

第二阶段:好的教育,都懂得成就孩子。

青少年时期,是父母培养孩子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时期。

父母对教育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家长的认知高度,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认知,也几乎决定了他人生的下半场。

教育不是放任,更不是包办一切,而是如同教练一般,引导孩子自己掌握能力,鼓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孩子精神和心灵上的领路人。

这个时期的父母,最不能怕麻烦,怕一次,孩子的学习机会就少了一次,需要有充足的耐心去培养孩子。

从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去养成孩子的好习惯,用包容的态度允许孩子试错,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在叛逆期来临之前给孩子种下规矩的种子。

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明白,独立,才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技艺。

最好的父母从来不是让孩子离不开自己,而是在孩子离开自己之前,让孩子掌握足够的能力,让孩子有充足的底气,去踏上未来属于自己的旅程。

第三阶段:好的教育,都能够尊重孩子。

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也是孩子开始推翻父母教导,渴望挣脱一切束缚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强烈的领地意识,迫切地希望能和父母保持距离,以此证明自己已经长大。

父母的管教和过多的建议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引发亲子矛盾。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的是像任何一个成年人一样被尊重,被当成“一个大人”看,而不是“小孩子”。

所谓尊重孩子,不是说不打骂就是尊重了,而是在父母和孩子的意见发生冲突时,父母能认真地体悟、理解孩子的感觉及需求。

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父母都要尽可能地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哪怕你知道这个选择会让孩子走上一条更曲折的道路。

你要做的不是阻止,而是提醒,是守候,是兜底,因为成长路上,孩子总要走点弯路,碰碰南墙,才会真正成长。

好的家庭教育,既能在孩子小时候给他无微不至的爱和安全感,在成长过程耐心培养孩子,又能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及时撒手,让孩子自己走。

孩子在成长,父母也要成长,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只会成为孩子的束缚,顺应孩子成长的教育,才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点亮“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收看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超妈 来源:超级父母(ID: edu809)
监制:周年钧、吴炜玲
编辑:王宜玄、周喆、杨慕茜
美术设计:赵丹阳
画家:于非闇
实习生:阮思羽、罗庆文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新华社黑龙江分社

https://mp.weixin.qq.com/s/j_4UtI4QDIQu-BLRLcn7Xg

夜读 | 一个人,情绪价值越高,幸福感就越高

情绪价值,是亲密关系的保鲜剂。

什么是情绪价值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绪价值指的是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

一个人越能给他人带来舒服、愉悦和稳定的情绪,他的情绪价值就越高;

一个人总让他人产生别扭、生气和难堪的情绪,他的情绪价值就越低。

不管是生活还是事业,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情绪价值越高的人,越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幸福感。

情绪价值,是亲密关系的保鲜剂。

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能否为伴侣提供情绪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段感情的成败。

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彼此的情绪。

情绪价值高的人,懂得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还能给身边的人提供积极的情绪。

而情绪价值低的人,则总是想着让别人来承担和排解自己的坏情绪。

所有舒服长久的婚姻,双方一定都提供了足够的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是亲子关系的粘合剂。

有人说,情绪价值高的父母,更容易养出乐观自信的孩子。

因为父母的情绪价值,是一种在耳濡目染下对孩子的人生产生长远影响的能力。

但是,情绪价值是一种稀缺的能力,很多父母都不具备。

不善于夸赞和表扬孩子,一张口总是否定;总是抓住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而不是好的一面;习惯站在大人的角度看问题,对孩子的情绪没有共情力;经常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迁移到孩子身上……

于是很多孩子选择对父母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

很多时候孩子的第一个榜样就是自己的父母,包括处理情绪、人际关系的方法,其实都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

在某种程度上,大多数父母所看到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都是自己不良行为的反射。

因此,要想让孩子的情绪力提高,父母得先管好自己的情绪。

有人说:“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父母放松时,孩子就会立即感到愉悦。”

高情绪价值的父母,不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能疏导孩子的情绪。

情绪价值,决定一个人的人际关系。

用情绪价值支撑他人,学会先提供情绪价值,比一味讲道理更能解决问题。

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有效且合理地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

我们要允许对方有情绪。允许外界的人、事、物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

要给予对方认同感。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和双方的关系亲疏,给予正面反馈。关注积极正面内容的反馈方式,能够引导别人把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事物上,再提供建设性意见而非消极意见,来解决问题。

情绪价值高对一个人来说固然有很大的正向作用,但同时也要学会避免被人过度地索取情绪价值。

不然很容易被别人当成情绪垃圾桶,不断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

真正的高情绪价值,是自己情绪稳定,也不会被他人的情绪影响。

情绪价值越高的人,幸福感越高。


点亮“在看”,愿我们成为一个高情绪价值的人,吸引到更多高能量的人来靠近自己。

(收看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徐徐来 来源:樊登读书(ID: readingclub_btfx)
监制:张越、吴炜玲
编辑:周喆、王宜玄、董琳娜
美术设计:赵丹阳
画家:赵少昂
实习生:阮思羽、周汀兰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https://mp.weixin.qq.com/s/KcDzeEFOv3lDQrVcvgP0fw

夜读 | 不要在该立规矩的年龄,跟孩子做“朋友”

爱可以无条件,但要讲原则。

近年来,有一种育儿说法是“和孩子做朋友”,强调的是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孩子,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

父母要给孩子爱和自由以及自主活动的空间,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父母真的适合和孩子做朋友吗?

教育为先,有余力再做朋友。

为人父母,首先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其次,才是和孩子成为朋友。

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不要着急跟孩子做“朋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具备衡量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年幼时若不给孩子立规矩,等到长大后再好的教育都可能是无用的。

所以,千万别在该立规矩的年龄,跟孩子做朋友。

这几年,“界限感”这个词越来越被重视。

有本书对界限感是这样描述的: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

界限感,说白了就是在人际关系中掌握适当的分寸,你有你的空间,我有我的自由,互不干预。

这样的边界能帮助我们不随意“闯入”他人的领地,同时也保护我们自己不被打扰,有合适的边界感,亲子之间才能更好地相处。

而在家里,家长常常因为爱孩子,要和孩子成为朋友,而令孩子对“界限感”变得模糊。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因为他的内心一直停留在原始的依恋阶段,比如他有能力去做,他也不做,他觉得这都是父母的事。

孩子失去界限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本身缺乏界限感,在该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选择跟孩子做朋友。

然而,孩子的成长需要界限感。

缺乏边界感,是很多痛苦关系的来源。

对孩子来说,规则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界限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渐学习的过程。

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没有养成界限,没有建立规则意识,未来生活中就会常常做出一些令父母头疼的事情。

教育的本质,就是家长的一场修养。

它不是单纯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是要培养他的敬畏之心。

有敬畏之心的孩子比较容易遵守规则,将来走向社会拥有更强的自律和理智。

要教育孩子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尺度。

告诉孩子有三条底线不能违背,即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

爱可以无条件,但要讲原则。爱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建立规则的基础。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刻骨铭心的影响。

如果说这世上有什么育儿技巧最灵验,那就是父母的言行!

如果你要跟孩子做朋友,那就做值得尊敬的良师益友。

良师为先,益友其后。

并告诉孩子:我爱你,但我绝对不会纵容你。


点亮“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收看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蒙粉 来源:每日蒙台梭利(ID: montessori-daily)

监制:周年钧、吴炜玲

编辑:王宜玄、李昂、赵世芸

美术设计:赵丹阳

实习生:高阳、阮思羽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https://mp.weixin.qq.com/s/e9EW8lZLFjQixHCr0A9-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