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看,这样的插图。

说到插画插图,这里要跟大家共赏的,是“中国现代漫画鼻祖”丰子恺的作品。他的画作观照现实生活,简笔成趣,溢着古典情怀,沾着稚拙童真,哪怕作于战乱板荡之际也不失人文关怀,入眼入情入心!

丰子恺也曾为叶圣陶编写的小学课本画过插图,见画闻道,那才是真正爱孩子的人所绘的。

在此分享一些先生的画作、谈艺术与人生的箴言,致经典,致真正的热爱。

“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至情至性至趣。

《共赏丰子恺的20幅画作》

01

我有一个脾气:

希望一张画在看看之外又可以想想。

我往往要求我的画兼有形象美和意义美。

出自《随笔漫画》

02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

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

出自《儿女》

03

卑俗的美,一见触目荡心,再看时一览无遗,三看令人欲呕。
高尚的美,则初见时似无足观,或竟嫌其不美,细看则渐入佳境,终于令人百看不厌。
出自《为中学生谈艺术科学习法》

04

倘其伟大不足与英雄相共鸣,

便不能描写英雄,
倘其柔婉不足与少女相共鸣,
便不能描写少女。
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出自《美与同情》

05

真善生美,美生艺术。

出自《艺术和艺术家》

06

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唯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出自《美与同情》

07

艺术以人格为先,技术为次。倘其人没有芬芳悱侧之怀,而具有人类的弱点(傲慢、浅薄、残忍等),则虽开过一千次个人作品展览会,也只是“形式的艺术家”。
反之,其人向不作画,而具足艺术的心,便是“真艺术家”。
出自《艺术和艺术家》

08

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

而是心灵的事业。

练习绘画不是练习手腕,

而是练习眼光与心灵。

出自《艺术鉴赏的态度》

09

在人生中,趣味实在是一件重要的事体,如果没有趣味,件件事老老实实地、实实惠惠地做,生活就嫌枯燥。这也是人生需要艺术的原因之一。

出自《艺术的眼光》

10

艺术教育就是教人用

像作画、看画一样的态度来对世界;

换言之,就是教人学做孩子,

就是培养小孩子的这点“童心”,

使他们长大以后永不泯灭。

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种“趣味”。

培养童心,就是涵养趣味。

出自《学会艺术的生活》

11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所谓赤子之心,就是孩子的本来的心。

明言之,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纯洁无疵、天真烂漫的真心,使成人之后,“不为物诱”,能主动地观察世间,矫正世间,不致被动地盲从这世间已成的习惯,而被世间结成的罗网所羁绊。
出自《学会艺术的生活》

12

人世间各种伟大的事业,

不是那种虚伪卑怯的大人们所能致,

都是具有孩子们似的

大丈夫气的人所建设的。

出自《谈自己的画》

13

夏目漱石三十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

“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

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

至于三十的今日,

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

欢浓之时愁亦重。”

我现在对于这话也深抱同感。

出自《秋》

14

世间大小、高低、长短、厚薄、广狭、肥瘦,以至贫富、贵贱、苦乐、劳逸、美丑、贤愚,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由“比较”而来的。而且“比较”之力伟大得很,一切人生的不满足也都是由于比较而生。

出自《比较》

15

善于为自己辩护的人,

欲掩其短,往往反把短处暴露了。

出自《钱江看潮记》

16

人们谈话的时候,往往言来语去,顾虑周至,防卫严密,用意深刻,同下棋一样,我觉得太紧张、太可怕了,只得默默不语。

安得几个朋友,不用下棋法来谈话,而各舒展其心灵相示,像开在太阳光下的花一样。

出自《静观人生》

17

爱一物,是兼爱它的阴暗两方面。否,没有暗的明是不明的,是不可爱的。我往往觉得山水间的生活,因为需要不便而菜根更香,豆腐更肥;因为寂寥而邻人更亲。

出自《山水间的生活》

18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19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

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20

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

出自《生机》


内容丨央视新闻整编自丰子恺作品集

制片人丨张天宇 编辑丨王若璐

©央视新闻

这样的插画,才叫赞!👍🏻

https://mp.weixin.qq.com/s/gWZpCWDbXQ6dmSZ7Oi8WoQ

【笔记】北大学堂之书法的表达

北大学堂,周三开讲!书法是精致的心灵艺术,书法不仅具有美的形态,同样彰显和阐述了中国人特有哲学观念与人生态度。本期“北大校友终身学习计划”直播,北大学堂邀请到央视书法频道“一日一印”栏目主讲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委员方建勋,为大家讲解书法的表达。

瞬间的艺术

  • 即时性 转瞬即逝
  • 一次性 不可重复,与音乐、舞蹈类似
  • 偶然性 书写的过程是“临时从宜”,所以需要书写者有“瞬间的判断力”

书法史上,凡是自成一家者,都是经历了长期修习,找到了最契合自己内心的表达方式,并推到极致。

理想境界

自然、天趣

书法帮助我们回归天性

理想很美好 表达需修炼

  • 纯粹形式
  • 追寻古典
  • 动静相宜

书法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
无古无今
唯有我在书写


来源:直播《北大学堂之书法的表达》部分视频,记录不全。

《艺术设计与生活》讲座(3)衣、食、住、行与艺术设计

主讲人:陈小林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第三期:衣、食、住、行与艺术设计

日常生活中的设计包括衣、食、住、行,因此无论是衣着和美食都需要更优雅的感受。日本的盒饭特别讲究摆放,味道其次,这是他们雅致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则较关注味蕾感受,也比较讲究视觉审美,同时还重视餐具,也即“美食、美器”。例如《舌尖上的中国》通过音乐、动漫、时间维度、视觉及审美等多方面综合表现来调动你的视觉、味觉,最后撩拨你的心理情绪。又如青城山的“六善宾馆”,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风格。工作室的雅致和色调,以及公共空间层次的表现给人带来联想,极易给予内心以舒适、平静。再如我们国家的高铁,整车流线型造型设计,给人以速度和安全感,减少了人们心理压力,这也是生活质量提高最好的体现。当然现实社会中到处充斥着视觉垃圾,很多公共环境毫无秩序可言,有些设计物几乎是反人类的,甚至恶心!某些医疗健康内容的电视节目,舞台与背景色彩的考虑却反给人不健康之感;部分商店和购物场所不人性化,没有舒适感,甚至还让人感到难受。面对这些实际情况大众则熟识无睹,心安理得,其现象只能说明催生的土壤出了问题,一定是长期文化及审美导向的错位。

不知俗,难明雅,在雅中包含着文人们赖以立身的价值观,但是雅俗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和语境的变化应该有所调整。余秋雨先生曾经谈到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国的雅致世界第一。书法、国画中黑白两色是中国艺术的精典,中国不缺大雅。言行是表象,本质是价值取向,逐利的风雅还是俗,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时常“雅”不被待见,这是国民素质的问题。“雅”在网上必定是牺牲品,俗言乡语出意境,大俗大雅,但这里的“俗”是本真的俗,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装出来的,更不是花里胡哨的扮演,也不是被设计出来的。中国式的雅致是生活的哲学,是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一种古典生活方式,其特征在于强调精神与文化,表象是简约、闲适,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一种淡定的心境。立身以德,养生以艺。很多人以错误的方式感受艺术,有人总是以各种借口避免与生活产生亲密接触与观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部分人群接受艺术影响方式错误,用磁带替代音乐会,看作品集替代去美术馆,殊不知人们在接受艺术熏陶时不只是眼见对象,而更需要身心去感受现场的气场,特定的场域是为了艺术表达所营造的一种氛围,而这种氛围会从内心对人产生影响。例如维也纳音乐会开幕时会有长时间的静场,故意设计的进场仪式是为了给人们调整心气,也可以被看成是心理助跑。又如饮葡萄酒的场合,服务生会按一定程序提供服务,首先观看葡萄酒的年份、产地,然后拿专用醒酒器醒酒,紧接着选杯、观色、闻香、搭口、斟酒等一系列的流程。看似复杂的行为,实则为心理上的助跑,让接受者更全面的感受美味,甚至外延至酒文化。由此我们可以说,生活需要优雅,设计优雅的环境,创造充满生命启迪的“物”,它会直接影响生活质量。而接受艺术熏陶需要有心灵助跑,这会提升审美感受的浸润深度。
雅致的前提是教养。“雅”不是贵族的专利,是后天的习得,是高尚内心的奢侈。这点是可以从小培养的,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处处以“利他”为立场,就可以慢慢修得教养。现实中有不少人认为着一身名牌,手拿奢侈品,驾驶一辆价格不菲的名车,就可以得到别人的尊敬。实属妄想无知。雅致是人的心由内而外自然的生发,气质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靠外表装是装不出来的。
好了!我们来谈谈“通俗与艳俗”。通俗是一种生存的本质,一种方式;是易懂的,民间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是不为士大夫所重视的文化现象。通俗是所有文化的起源,会从两个方向发展,一个走向雅致,另一个方向是走向恶俗。艳俗与恶俗基本是一个类别的两种说法,是借通俗之名污秽而成的文化现象,艳俗是集恶俗、污秽、庸俗、卑劣于一体的代表,是一种伪文化现象。艳俗是通俗的一条尾巴,极容易把通俗拖入庸俗之地;艳俗是庸俗的变本加厉,是恶俗的故意,是为了讨好低级趣味需要用性挑逗来实现。视觉上俗上再增加一份俗,破坏常态下的审美规律,是一种过渡的劣质的审美形式,花哨、无序、不正常、病态、糜烂的方式。因此要警惕艳俗,因为艳俗常常以无知的形态出现,很多人无法自我意识。

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通常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生活环境和“物”又包含着不同审美意味,艺术设计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塑造更具价值意义和审美秩序。而作为设计者我们有责任和担当来引领价值取向。我们身边所有一切生活形态都是设计的产物,对环境敏感和刻意追求美是人们生活意义获取的唯一途径。

观众提问与回答

观众一:吴冠中先生说:世界上不能没有鲁迅,哪怕有一千个齐白石都没有鲁迅的作用大。但很多艺术家已经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后代,因此是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有社会责任感?

陈老师:我非常认同您的观点,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其实都应该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设计更是如此,设计面对的是整个人类共同的问题,通过设计的力量去改变它。来这里讲座是公益性,以后也会更多参与此类讲座,这或许也是在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吧!

观众二:陈老师您好,感谢您今天和我们的分享,您今天谈到了有关雅和俗的话题,那么我想问一下在您以前的作品中有没有哪件在现在看来是比较俗气的呢?

陈老师:当然有,这是肯定的。所有的设计作品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时代性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做的作品更多的是在满足当时的需求,例如帮助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如果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只顾自己的艺术性表达的话,也是无法得到大众认可的。虽然现在看来比较俗的设计作品,对于特定时期都有一种超越和提升,现在的设计作品在尽所能往“雅”字上靠,因为现在的大众审美也在逐步提升,如果大众普遍审美水平没有提升,自己高雅也是没有市场的。设计很多时候就像是带着镣铐的舞者,在面对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时都不能只是追求艺术的高雅性,还需要有更多的考虑和对市场的解读。

观众三:您今天提到关于设计的他欲性和艺术表现的自欲性。那么您在平面设计中如果遇到自欲性和他欲性之间的冲突时应该如何去平衡呢?

陈老师:不管是做平面设计?还是其它设计?首先要找到设计的依据,这个设计是为谁服务的,造型、色彩等技巧的实施是为了营造怎样的氛围和效果等,这个梳理的过程就是在研究他欲。同时,设计也是分阶段性进行的。有的阶段需要感性思考,例如做创意思考时,自欲的成分较重,可以任意发挥想象让思绪飞扬,通过发散思考将内心对艺术的表达全部演绎出来。有些阶段则需要理性思考,例如在涉及到相关技术处理时,还得深度解读产品的脉络,在有所限制时介入其他手段加以调整改变。某些特定阶段甚至还需设计者与客户之间相互妥协,因为在设计过程中都要对社会和市场负责。例如,我们做“水井坊”包装的时候,甲方要求设计主调为红色,原因是中国老百姓喜欢红色。但我们在考虑市场上同类产品太多红色,无法呈现差异化,在感性方面也觉得雅致不够,显然这对设计继续推进是一道坎。能不能在保持红色前提下,色彩上做降度处理,使之不过于躁动火爆又别于其。在充分沟通后,甲方接受了这一建议。同时甲方在包装表面提出覆膜工艺,因为产品在生产时若受潮湿环境影响,纸张会变软,失去包装的强度。但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包装的回收环保,尽量保持特种纸的表面质感。而覆膜的工艺对纸张的降解过程带来更多不利,能不能不覆膜但又能达到企业想要的效果。最后采用表面用肌理特种纸,内里用工业再生纸板,既保持视觉上的肌理效果,又不降低包装强度,最终实现了设计可持续与环保可循环的有机结合。设计家用智慧做深度思考去撬动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困局,正是检验设计者关键能力的支点,也是各种因素的平衡结果。

观众四:陈老师您好,我们知道艺术是源于生活,设计又服务于生活。那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客户认为您的设计和他所需支付的费用差距过大时应该如何处理?

陈老师:每个设计者面对这一话题,我想都会很纠结,也无法有一个准确答案。可能关键是要与客户建立起一种信任,要把设计能带给客户什么利益说清楚,也可以帮助客户算一算帐,估算可能的附加价值。同时也可告诉客户设计者要做的事包含有什么内容,以及技术的储备和具体的工作量等,或许可以得到客户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师对很多技术性的处理要有全方位的了解。如果做包装设计的就必须了解相关材质,比如玻璃、陶瓷、金属、纸张,不同的材料给人质感的差异,制作工艺及技术难度,成本及制造时间周期等。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加工制造及环保问题,也包括包装上法律法规的了解,这是在设计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把很多关联知识进行转换才可以完成设计,当把这些都说了之后,可以问下客户,要把这些知识都学习到位,成本又该多少?表达与说服力度也是一种设计综合能力。

观众五:陈老师您好,原来以为设计只与艺术有关,听了您的讲座后发现它与技术、经济、科技都有所关联,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因此想从艺术的角度请教陈老师,您在艺术设计中,有没有形成自己特定的某种风格,或是属于自己很清晰的审美理念或模式等?

陈老师: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者是不适合形成自己风格的。设计者和画家不一样,因为画家需要与其他画家形成一种不同画风或者特点,甚至还有比较大的观念差异,在对比下才能突出其独特的个性以及各自内心对艺术的体悟和理解。但设计不能如此。当下产品同质化严重,设计更需要寻求产品在差异性方面的突破,一旦有自己特定的风格,创造出来的产品又都回到了同一种状态,故而出路也就很容易被限制。设计家的设计产品不是自己主观的产物,而是社会大众需要的,主观、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但设计者也需要具备解读风格或观念的能力,只是在设计过程中要有意识回避,理性把控自己不自觉形成的某些下意识风格。

观众六:您好陈老师,在您的讲座中谈到有关设计与音乐之间的共通性,那么想请问您有没有在设计中因为音乐带来灵感的时候?

陈老师: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一直都有听音乐的习惯。在上大学时,要做模型作业制作,那时就喜欢一边制作作品,一边听收音机里的音乐,心理有一种放松。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因为音乐的陪伴,让人内心舒缓平静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如果谈到灵感,那就得从更深的角度去理解,音乐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很多时候对设计艺术的表现有极大的启发,比如调性、声线、和弦等都在设计中有所表现。有时借音乐感觉来转换图形语言或色彩表现,其结果会令人耳目一新。

观众七:陈老师您好,我想请教您一个关于艺术设计表达中丰富性和安全性的问题。在我看来,我国在艺术设计表达中似乎更重视大众接收内容的安全性,而日本的艺术作品似乎更加重视其效果的丰富性。例如在中国作品中提到暴力和色情的话题都比较敏感,但日本浮世绘作品在他们国家好像也没有得到道德上的否定,因此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国在大众文化上接受的自由度还不够?

陈老师:这样的理解不是特别准确。因为不同的国度有不同文化背景,每个国家肯定是有差异的。日本浮世绘在日本也并不是其主流文化,当下也不是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内容,很多时候是不同的人从自我角度去理解和探讨的。其实现在中国对于大众文化的开放度已经很大了。一个人不能在完全没有限制的地方实现自由,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人在被限制了的地方,通过自由发挥你的能力来解决某些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自由度才能被更好的接受。

观众八:陈老师您好,我是从事与艺术不相关的职业,在听了您的讲座后深受启发。由于我平常千篇一律的工作性质,因此想要请教您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审美?

陈老师:年轻人确实应该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艺术的滋养,培养自己的感性认识不一定要从事与艺术相关的职业。其实获取审美的方式很多,关键还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例如在看了一部电影后去深度分析它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思考、好与不好的原因,解读它画面具有的特点、营造的气场、音乐与画面之间的吻合度等等。又例如读书的时候,找个很安静无人打搅的地方,通过读书将自己植入到故事情节中成为里面的人物,去深刻体会作者笔下带来的感受。这些都是获取审美的方式。感性素质的提高是需要长期在文学、音乐和艺术的浸润中慢慢达成,越是平淡的生活就越需要这样的点缀,这样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丰富多彩!

问答环节后的总结与思考

1、所有艺术家要有社会责任感。
2、设计要在满足市场条件下做就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接受。设计艺术也有其阶段性,需要分阶段考虑设计的过程,从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3、设计家必须清楚技术、材料、工艺、质感、生产等各方面的领域。
4、跨界设计是一种整合思维的能力。
5、设计是综合性的内容和学科。设计者不适合有自己的风格,因为要针对各个产品的差异性进行设计,否则商品同质化倾向严重。要适度把控和回避某种风格才不至于在里面迷失。


来源:四川美术馆 微信公众号

在线公教|《艺术设计与生活》讲座(三)(总第二十五期)

https://mp.weixin.qq.com/s/FHFft2yMGNI6zwIyNXE6pw

《艺术设计与生活》讲座(2)日常生活与艺术素养

主讲人:陈小林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第二期:日常生活与艺术素养

日常生活是指日常状态,是一种不惹人注意,不引人入胜,不触目惊心的样式,也可说百无聊赖是日常生活的基本特征。整齐划一而又乏味,但又是必须的。德国著名哲学家格奥尔格·齐麦尔曾说到:“最普通,最不起眼的生活形态也是对更为普遍的社会与文化秩序的表达”。这里说的日常性就是社会性,正是因为这种日常性构建了社会的基本文化形态,而设计就是在改变日常性,通过日常性来影响人的精神和素养。动物的行为是生存的本能,而人类行为则以不同观念和态度来行动,这便是文化的作用。如果说观念的形成是人们来自于对文化解读的深浅,那么其态度就是来自于日常生活对他的启迪,所以人类的基本选择是以文化来安身立命,以致于我们现在都很看中文化和知识的储备,这也是人类社会走到今天的结果,更是一种已经融入我们生命的DNA。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说:“今天的中国文盲不多,但是美盲很多,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多审美缺失的状态。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未来将会进入概念社会。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去面对未来的概念,我们将会无法进入下个世纪。因为一个人的感性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构建起来的,没有这种灵性和敏锐,很难说在概念社会中有适应的可能?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达感性思维的路径。木心先生也曾说:“没有审美能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现在很多穷人往往不是物质穷,而是精神层面的缺失,没有恰当的审美就会在生活中暴露出最粗俗的一面。因此我们必须倡导爱,培育审美。只有经历过爱,懂得美,才会拥有强大和勇敢来对抗世俗的粗糙。人活着的样子应该是高贵的、坦荡的、真诚的、美丽的、清洁的,除了心灵的美还包括生活环境。贵族不是有钱者,缺少贵族气质的有钱者是土豪。真正的贵族是“坐销岁月于幽忧困苑顿之下,而生趣曾尽未失”,即使是看透理解了生活本来的意义,而依然对生活保持美好的向往,尽管过得平淡也会尽可能地保留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

以上我们谈到艺术对人的作用和意义,但是艺术设计又是如何介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设计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们通过利用自己的身体去创造工具并使用工具改造世界,这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是人原始本能的驱使。人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做出改变,不断创造各种物质与环境,提升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质量,为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因此设计也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世界本是圆的,而人造物则是方的。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大地、村落、街道、建筑、窗户、门洞、电梯及家具、电脑、书籍、信封信笺等物品都是方形的。人类将世界划分成很多方形,但环视大自然界中却没有任何自然物是方形,因为方形的物会由于其稳定性不足而遭到破坏,有棱有角的造型容易被风化,锐角会被削弱和磨平。一张树叶用来包裹物品时一旦对折,那条折痕就是直线,再沿着折痕对齐对折就是直角,直角再延长就是四方形,这是近在咫尺的最佳几何学。直线与直角在现实生活中是人造的,直线与直角也是最好的加工制造方式,最经济、最节约的人造手段,同时也容易出现单调,与人的亲近度稍欠。

再说圆,人体天生是曲线的,也是被我们人类自身认同的。因此,圆是人们最喜欢的形状,中国人喜欢把一切美好称之为圆满。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瓶子、杯子、锅等都是圆的,手臂的旋转就是一个圆,因此人造物都和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有关。这是由于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中凝聚出的观念,运用于广泛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杯子圆形的造型是最便于制造,同时在生产中可以消解应力,抗冲击力也最强,同时也具有艺术性。而有些设计则首先是技术性,啤酒瓶的肩膀是斜的,是因为啤酒装进瓶后要经过长距离运输,而有些啤酒还在瓶中继续发酵,由此则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其厚薄不匀的瓶壁就容易破裂。所以生产玻璃瓶的壁厚需要均匀一致,而要解决此问题,模具的圆弧设计就显得很重要。玻璃溶液在制造中更顺畅流动,避免急速转弯形成薄壁,降低抗外来冲击的能力,这就是大家很少见方形啤酒瓶的原因。因此设计最重要的并不仅仅是形式外观上的好看与否,而是要解决功能的问题。再如窨井盖是圆形,如果是方形?它的对角线就大于边长,盖子就会掉下去,而圆形直径是不同角度都一致。为什么啤酒瓶贴是椭圆?飞机的舷窗是椭圆?汽车仪表也是圆的?啤酒瓶贴如果是方形就会有边界参照,而椭圆没有边界参照,贴在瓶身即使是角度有些微倾斜也不易被发现。飞机椭圆形舷窗会消解应力。汽车仪表是人机工学的原理,眼睛两边的余光所看到的内容是不清晰的,这是人的眼睛接受视觉信息的反射角度决定的,人的视野最多是六个字的记忆和复制量,仪表在原点的左右摆动就特别敏感,如果是上下移动就降低了反应度,这是基于识别的有效性,因此这些都是从设计功能上来考量的。

在谈到有关方圆世界的认识之后,再谈谈有关认识两者带给我们对世界的感受。方形与圆形相交、叠加、错位和延长又会产生更多的形态,这样就必然使我们对这个世界产生更多的好奇与感受。而这种感受就是人类未来最重要的能力,也称为素质。当代学者们一致认为,未来世界应该深刻认识到感性能力的重要性,感性的认知能力是未来人才必备的能力,是体验幸福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幸福是什么?有三个指标,健康的、自由的、适度的物质条件。但是还要具备感知幸福的能力,只有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才会真正发现世界的美好,发现事物之中蕴含的审美性。正如有些家长斥责孩子时常说“你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是孩子没有比较的经验和感知能力所致。有的人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里,是感性素质低,有时关注了自己却忽略了环境,他们往往感知不到环境的恶心,忽略和放弃了对环境感性品质的要求,情愿生活得单调乏味。而高感性能力者,是愿为美化环境和享受生活付出成本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愿景,追求丰满和雅致的生活。我们常说“未来是雅者为王的时代”,如果不重视艺术素养,就像今天没有高学识却想成功一样难。人的生命总量是一个常数,不用在这里就会放在另外的地方,这就像土地一样,你不种庄稼,它就会长草。应该多关注生命质量才是生命延长的途径,让自己的灵魂生活有依靠。常用一种态度向内看自己,自悟、自省是当下现实社会生活最需要的。在日常生活中多一点细心与观察,多一点选择,专注于审美的过程(视觉的、听觉的、文学的审美),来愉悦自己,用学习来提升眼界,滋养性情。当这样的审美眼光成为习惯进入生活,你会发现生活总是那么愉悦和快乐。艺术家看见花笑,听见鸟语,举杯邀明月,开门迎白云,这些都是艺术家将自然状态与自己的心境连接,将自然当人看,将无情变有情,从而达到物我一体的状态。如有些家庭与工作环境一看就能让人感到情趣,常见植物、花卉、饰品、书画等。整体予人以洁净有序,简洁合理。在日本,大部分民众信仰神道,倡导万物皆灵,荒芜的石头或朽烂木头上长出青苔,自然野趣的草丛铺上碎石小路,借用竹子一段段连接山泉,都是唤起“物”的生命状态,从而来营造生态环境及精神生活。花道、茶道、书道、剑道、武士道都是他们对生活的体悟。有序和洁净恰好是形成其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无论哪个民族和国家的民众,追求精致的教养,也是社会生活走向高贵优雅的一种态度和方式。当今这个世界不缺精致的面容,缺的是精致的内在,谦卑的教养。自己有了教养,才能看见别人的教养,教养是一笔财富,教养是一种不用说出来的美好,因为人生的质量是以内心的充盈来衡量的,人生要活得有魅力而丰满,就要好好积淀自己的修养。一个人可以装得很有爱和礼貌,却无法装得很有教养,因为一举一动都是证据。

说到精致的教养,这里不得不说说镜像关系,其实就是镜子的两个面,一个是真实,一个是真实的反映,为何要讲到这个话题?因为这个讲坛是一个公益的平台,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一看在座的有很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所以我想让大家分享一个道理。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基本上以父母行为方式为蓝本,最终都会以各种形式吸收,就像影印关系一样,原件有瑕疵?复印件必然有瑕疵!教养与精致是一辈一辈人积淀而成,所以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感性素质和生活品质,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必须做好榜样。学校是教不出浸入骨子里教养的,只有生你养你的父母才教得出来,一口饭、一个字、一天、一年的润物细无声。常言道:“书中千言万语,不及父母日常用语”。

讲了很多做人常理以及素养积淀,更多是在诠释生活中的艺术审美和积淀,目的是为了说明艺术设计对社会的价值和作用。因为艺术设计的核心是“利他”,是创造一种可以干预和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手段,以造物的方式影响社会,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浸润和改造人类。透过物来改变人的意识和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因此艺术设计不仅是物质的创造,最重要的就是逐渐影响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精神质量。透过物的象征意义、物的造型特点、物的色彩、质感和情感,以及物被赋予的审美情趣,从而对设计之“物”产生认同。一个普通的盘子经过艺术的表达变得更有亲和力,使观赏和使用都得到精神满足。简单的一张纸通过设计呈现出来的审美性,会增添生活的情趣,这是源于人们天生对美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的眷恋。自助式餐厅的厨房、多样的雨伞、增加生活小情趣的物品、由于光源而产生层次的白墙、木雕艺术作品等)如若长期艺术土壤的浸润就会有审美情趣的逐渐提升。设计创造的生活环境中,人都会通过自己对物的感知演绎为生活的情趣,提升生活品质,让人有更多的精神富足。


来源:四川美术馆 微信公众号

在线公教|《艺术设计与生活》讲座(2)(总第二十四期)

https://mp.weixin.qq.com/s/P-btKzDRXoo00a7yRwAXEw

《艺术设计与生活》讲座(1)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2020年的疫情,让美术馆展览和公教形式的发生了新变化,从以线下为主,到线上线下展示并存等等。为了让艺术一如既往地围绕大家,今年我们继续梳理历年来组织的各类公教讲座,精挑细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文字整理,让广大美术爱好者足不出户也能进行研究、探讨和学习。此次我们将在四川美术馆举办的《艺术设计与生活》讲座内容进行了文字整理,以分列四期的方式对广大美术爱好者们进行展现。

《艺术设计与生活》讲座(1)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艺术设计与生活》讲座(2)日常生活与艺术素养

《艺术设计与生活》讲座(3)衣、食、住、行与艺术设计

主讲人:陈小林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第一期: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关于“艺术、设计、生活”的话题,大家并不陌生,但在日常生活中要一一去对应,似乎又不是那么容易?艺术设计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相关的生活中,且以具体物质形式呈现,使之具有审美功能和使用功能。艺术设计有别于纯粹的绘画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体,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的产物。

上图大家能感受图中有一种美感,这是一个服装广告,设计家在设计过程中,除了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赋予画面审美外,还有品悟服装与模特儿相互之间组合所外延出的美感,而这种发现之眼就能凸显出设计家的非常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及之“物”除了设计家赋予其艺术性外,还在于这种“物”能唤起人的情绪,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我们把它统称为艺术设计的结果。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艺术设计涉及社会、文化、科技、经济、市场等各方面,是表现力、感知力和想象力的体现,其特点在于设计的服务性、科学性、思想性、行动性。

艺术设计最大的特质是行动性,因为设计的结果是以具体的物呈现,也就是说是一个造物的过程,设计从头至尾介入其中,甚至还要获得终极消费后的结果,产品的可回收及循环。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包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多个领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关联因素会影响我们对审美的思考。例如香水瓶设计,这个简约的容器设计背后,其商业目的显而易见,同时还隐藏着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正因为具有这样的审美性唤起消费者购买动机,也才能够在商业中获得成功。一幅海报是在经过设计演绎后让人感到与一般的绘画表达有所不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要了解艺术设计,首先就要明白艺术设计与纯艺术的区别。

纯艺术多指绘画艺术(这里不涉及音乐、舞蹈),它是忠实于客观事物的自然形态,是艺术家经过对现实社会及对象进行观察、思考、浓缩、精炼、概括、简约等处理后再进行的表达。例如陈逸飞的《浔阳遗韵》,它表现出了一种民国时期怀旧的审美形式,利用画中场景传达出人们对于生活及审美意识的追求。

陈逸飞《浔阳遗韵》

这是作者借一幅油画,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美的理解和带入观者的意愿。我们能够看到画的深邃、诗意和悠远,这就是绘画艺术蕴含在形式中的审美性,正是这种审美给我们提供了精神的滋养。绘画的意义中还包含行为、构图以及其他的美学方法,实现画家想要表达的概念以及思想,它与艺术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自我性很强。艺术家通过绘画的手段,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比较强调自我,这也是绘画作品的个性特征。绘画比较关注独立解读社会现实及主题萃取能力,据此也可分辨出艺术水平的高低,主要是指精神层面。当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年轻艺术工作者,尤其是学习者缺乏对艺术学习的基本认识,对“术”很在乎,忽略了对“道”的理解,所以他们自己的作品只能含糊其辞,往往让观者不知所云。在自己的外表上却刻意去追求一些效果,表达一种深沉和不同,留着长发或不修边幅,故意让自己显得特立独行,表现出个性差异。显然这与艺术本质上的个性彰显,有着天壤之别。大家都知道,罗中立先生所创作的《父亲》,因为作品中流露出作者当知青生涯中的各种生活体验和感悟,是他经过长期对生活不断的积累和凝练,借生活中一个普通定格放大至一个民族的精神。这是理解了“道”的深邃,才能够创作出来的,其作品显露出强烈的个性色彩。而这恰好也唤起了很多普通民众的心,特别是有近似这种生活经历的人,更容易联想到那段时日的生活,而这种心理活动就是艺术感染力所在。

艺术设计则是通过设计方法来满足大众以及市场需要,借艺术手段创造物质世界,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意义的连接,最终实现商业目的和经济效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艺术设计最重要的特质是行动性,这和其他艺术有所不同,艺术设计强调的是他欲性,即满足他人及市场的需要为前提,是技术与艺术的混合体。设计过程中需要控制设计者自我情感的渲泄,要从“利他”角度出发,克制主观意识的过度表达。例如产品设计时,首先是从需求者的立场出发,不仅完成功能设计的主体,同时还要借艺术之力于产品中。设计过程是从一个“物”到完成使用价值后再循环利用,更多考虑到“物”在使用过程中效用信息的回馈,且整个过程都是以接受者为前提的,从别人角度来系统思考的全程。

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与绘画艺术两者之间虽有很大差别,但也存在内在的联系。绘画艺术是自欲的,更多的是实现自我意识的表达与升华;而艺术设计则是他欲的,更多是满足大众的需要,在自我意识与创造商业价值之间寻找平衡。


来源:四川美术馆 微信公众号

在线公教|《艺术设计与生活》讲座(1)(总第二十三期)

https://mp.weixin.qq.com/s/Ti4dM_1XkhsorZrpgwxR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