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陈小林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第三期:衣、食、住、行与艺术设计
日常生活中的设计包括衣、食、住、行,因此无论是衣着和美食都需要更优雅的感受。日本的盒饭特别讲究摆放,味道其次,这是他们雅致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则较关注味蕾感受,也比较讲究视觉审美,同时还重视餐具,也即“美食、美器”。例如《舌尖上的中国》通过音乐、动漫、时间维度、视觉及审美等多方面综合表现来调动你的视觉、味觉,最后撩拨你的心理情绪。又如青城山的“六善宾馆”,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风格。工作室的雅致和色调,以及公共空间层次的表现给人带来联想,极易给予内心以舒适、平静。再如我们国家的高铁,整车流线型造型设计,给人以速度和安全感,减少了人们心理压力,这也是生活质量提高最好的体现。当然现实社会中到处充斥着视觉垃圾,很多公共环境毫无秩序可言,有些设计物几乎是反人类的,甚至恶心!某些医疗健康内容的电视节目,舞台与背景色彩的考虑却反给人不健康之感;部分商店和购物场所不人性化,没有舒适感,甚至还让人感到难受。面对这些实际情况大众则熟识无睹,心安理得,其现象只能说明催生的土壤出了问题,一定是长期文化及审美导向的错位。
不知俗,难明雅,在雅中包含着文人们赖以立身的价值观,但是雅俗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和语境的变化应该有所调整。余秋雨先生曾经谈到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国的雅致世界第一。书法、国画中黑白两色是中国艺术的精典,中国不缺大雅。言行是表象,本质是价值取向,逐利的风雅还是俗,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时常“雅”不被待见,这是国民素质的问题。“雅”在网上必定是牺牲品,俗言乡语出意境,大俗大雅,但这里的“俗”是本真的俗,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装出来的,更不是花里胡哨的扮演,也不是被设计出来的。中国式的雅致是生活的哲学,是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一种古典生活方式,其特征在于强调精神与文化,表象是简约、闲适,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一种淡定的心境。立身以德,养生以艺。很多人以错误的方式感受艺术,有人总是以各种借口避免与生活产生亲密接触与观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部分人群接受艺术影响方式错误,用磁带替代音乐会,看作品集替代去美术馆,殊不知人们在接受艺术熏陶时不只是眼见对象,而更需要身心去感受现场的气场,特定的场域是为了艺术表达所营造的一种氛围,而这种氛围会从内心对人产生影响。例如维也纳音乐会开幕时会有长时间的静场,故意设计的进场仪式是为了给人们调整心气,也可以被看成是心理助跑。又如饮葡萄酒的场合,服务生会按一定程序提供服务,首先观看葡萄酒的年份、产地,然后拿专用醒酒器醒酒,紧接着选杯、观色、闻香、搭口、斟酒等一系列的流程。看似复杂的行为,实则为心理上的助跑,让接受者更全面的感受美味,甚至外延至酒文化。由此我们可以说,生活需要优雅,设计优雅的环境,创造充满生命启迪的“物”,它会直接影响生活质量。而接受艺术熏陶需要有心灵助跑,这会提升审美感受的浸润深度。
雅致的前提是教养。“雅”不是贵族的专利,是后天的习得,是高尚内心的奢侈。这点是可以从小培养的,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处处以“利他”为立场,就可以慢慢修得教养。现实中有不少人认为着一身名牌,手拿奢侈品,驾驶一辆价格不菲的名车,就可以得到别人的尊敬。实属妄想无知。雅致是人的心由内而外自然的生发,气质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靠外表装是装不出来的。
好了!我们来谈谈“通俗与艳俗”。通俗是一种生存的本质,一种方式;是易懂的,民间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是不为士大夫所重视的文化现象。通俗是所有文化的起源,会从两个方向发展,一个走向雅致,另一个方向是走向恶俗。艳俗与恶俗基本是一个类别的两种说法,是借通俗之名污秽而成的文化现象,艳俗是集恶俗、污秽、庸俗、卑劣于一体的代表,是一种伪文化现象。艳俗是通俗的一条尾巴,极容易把通俗拖入庸俗之地;艳俗是庸俗的变本加厉,是恶俗的故意,是为了讨好低级趣味需要用性挑逗来实现。视觉上俗上再增加一份俗,破坏常态下的审美规律,是一种过渡的劣质的审美形式,花哨、无序、不正常、病态、糜烂的方式。因此要警惕艳俗,因为艳俗常常以无知的形态出现,很多人无法自我意识。
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通常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生活环境和“物”又包含着不同审美意味,艺术设计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塑造更具价值意义和审美秩序。而作为设计者我们有责任和担当来引领价值取向。我们身边所有一切生活形态都是设计的产物,对环境敏感和刻意追求美是人们生活意义获取的唯一途径。
观众提问与回答
观众一:吴冠中先生说:世界上不能没有鲁迅,哪怕有一千个齐白石都没有鲁迅的作用大。但很多艺术家已经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后代,因此是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有社会责任感?
陈老师:我非常认同您的观点,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其实都应该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设计更是如此,设计面对的是整个人类共同的问题,通过设计的力量去改变它。来这里讲座是公益性,以后也会更多参与此类讲座,这或许也是在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吧!
观众二:陈老师您好,感谢您今天和我们的分享,您今天谈到了有关雅和俗的话题,那么我想问一下在您以前的作品中有没有哪件在现在看来是比较俗气的呢?
陈老师:当然有,这是肯定的。所有的设计作品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时代性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做的作品更多的是在满足当时的需求,例如帮助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如果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只顾自己的艺术性表达的话,也是无法得到大众认可的。虽然现在看来比较俗的设计作品,对于特定时期都有一种超越和提升,现在的设计作品在尽所能往“雅”字上靠,因为现在的大众审美也在逐步提升,如果大众普遍审美水平没有提升,自己高雅也是没有市场的。设计很多时候就像是带着镣铐的舞者,在面对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时都不能只是追求艺术的高雅性,还需要有更多的考虑和对市场的解读。
观众三:您今天提到关于设计的他欲性和艺术表现的自欲性。那么您在平面设计中如果遇到自欲性和他欲性之间的冲突时应该如何去平衡呢?
陈老师:不管是做平面设计?还是其它设计?首先要找到设计的依据,这个设计是为谁服务的,造型、色彩等技巧的实施是为了营造怎样的氛围和效果等,这个梳理的过程就是在研究他欲。同时,设计也是分阶段性进行的。有的阶段需要感性思考,例如做创意思考时,自欲的成分较重,可以任意发挥想象让思绪飞扬,通过发散思考将内心对艺术的表达全部演绎出来。有些阶段则需要理性思考,例如在涉及到相关技术处理时,还得深度解读产品的脉络,在有所限制时介入其他手段加以调整改变。某些特定阶段甚至还需设计者与客户之间相互妥协,因为在设计过程中都要对社会和市场负责。例如,我们做“水井坊”包装的时候,甲方要求设计主调为红色,原因是中国老百姓喜欢红色。但我们在考虑市场上同类产品太多红色,无法呈现差异化,在感性方面也觉得雅致不够,显然这对设计继续推进是一道坎。能不能在保持红色前提下,色彩上做降度处理,使之不过于躁动火爆又别于其。在充分沟通后,甲方接受了这一建议。同时甲方在包装表面提出覆膜工艺,因为产品在生产时若受潮湿环境影响,纸张会变软,失去包装的强度。但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包装的回收环保,尽量保持特种纸的表面质感。而覆膜的工艺对纸张的降解过程带来更多不利,能不能不覆膜但又能达到企业想要的效果。最后采用表面用肌理特种纸,内里用工业再生纸板,既保持视觉上的肌理效果,又不降低包装强度,最终实现了设计可持续与环保可循环的有机结合。设计家用智慧做深度思考去撬动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困局,正是检验设计者关键能力的支点,也是各种因素的平衡结果。
观众四:陈老师您好,我们知道艺术是源于生活,设计又服务于生活。那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客户认为您的设计和他所需支付的费用差距过大时应该如何处理?
陈老师:每个设计者面对这一话题,我想都会很纠结,也无法有一个准确答案。可能关键是要与客户建立起一种信任,要把设计能带给客户什么利益说清楚,也可以帮助客户算一算帐,估算可能的附加价值。同时也可告诉客户设计者要做的事包含有什么内容,以及技术的储备和具体的工作量等,或许可以得到客户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师对很多技术性的处理要有全方位的了解。如果做包装设计的就必须了解相关材质,比如玻璃、陶瓷、金属、纸张,不同的材料给人质感的差异,制作工艺及技术难度,成本及制造时间周期等。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加工制造及环保问题,也包括包装上法律法规的了解,这是在设计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把很多关联知识进行转换才可以完成设计,当把这些都说了之后,可以问下客户,要把这些知识都学习到位,成本又该多少?表达与说服力度也是一种设计综合能力。
观众五:陈老师您好,原来以为设计只与艺术有关,听了您的讲座后发现它与技术、经济、科技都有所关联,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因此想从艺术的角度请教陈老师,您在艺术设计中,有没有形成自己特定的某种风格,或是属于自己很清晰的审美理念或模式等?
陈老师: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者是不适合形成自己风格的。设计者和画家不一样,因为画家需要与其他画家形成一种不同画风或者特点,甚至还有比较大的观念差异,在对比下才能突出其独特的个性以及各自内心对艺术的体悟和理解。但设计不能如此。当下产品同质化严重,设计更需要寻求产品在差异性方面的突破,一旦有自己特定的风格,创造出来的产品又都回到了同一种状态,故而出路也就很容易被限制。设计家的设计产品不是自己主观的产物,而是社会大众需要的,主观、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但设计者也需要具备解读风格或观念的能力,只是在设计过程中要有意识回避,理性把控自己不自觉形成的某些下意识风格。
观众六:您好陈老师,在您的讲座中谈到有关设计与音乐之间的共通性,那么想请问您有没有在设计中因为音乐带来灵感的时候?
陈老师: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一直都有听音乐的习惯。在上大学时,要做模型作业制作,那时就喜欢一边制作作品,一边听收音机里的音乐,心理有一种放松。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因为音乐的陪伴,让人内心舒缓平静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如果谈到灵感,那就得从更深的角度去理解,音乐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很多时候对设计艺术的表现有极大的启发,比如调性、声线、和弦等都在设计中有所表现。有时借音乐感觉来转换图形语言或色彩表现,其结果会令人耳目一新。
观众七:陈老师您好,我想请教您一个关于艺术设计表达中丰富性和安全性的问题。在我看来,我国在艺术设计表达中似乎更重视大众接收内容的安全性,而日本的艺术作品似乎更加重视其效果的丰富性。例如在中国作品中提到暴力和色情的话题都比较敏感,但日本浮世绘作品在他们国家好像也没有得到道德上的否定,因此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国在大众文化上接受的自由度还不够?
陈老师:这样的理解不是特别准确。因为不同的国度有不同文化背景,每个国家肯定是有差异的。日本浮世绘在日本也并不是其主流文化,当下也不是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内容,很多时候是不同的人从自我角度去理解和探讨的。其实现在中国对于大众文化的开放度已经很大了。一个人不能在完全没有限制的地方实现自由,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人在被限制了的地方,通过自由发挥你的能力来解决某些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自由度才能被更好的接受。
观众八:陈老师您好,我是从事与艺术不相关的职业,在听了您的讲座后深受启发。由于我平常千篇一律的工作性质,因此想要请教您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审美?
陈老师:年轻人确实应该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艺术的滋养,培养自己的感性认识不一定要从事与艺术相关的职业。其实获取审美的方式很多,关键还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例如在看了一部电影后去深度分析它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思考、好与不好的原因,解读它画面具有的特点、营造的气场、音乐与画面之间的吻合度等等。又例如读书的时候,找个很安静无人打搅的地方,通过读书将自己植入到故事情节中成为里面的人物,去深刻体会作者笔下带来的感受。这些都是获取审美的方式。感性素质的提高是需要长期在文学、音乐和艺术的浸润中慢慢达成,越是平淡的生活就越需要这样的点缀,这样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丰富多彩!
问答环节后的总结与思考
1、所有艺术家要有社会责任感。
2、设计要在满足市场条件下做就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接受。设计艺术也有其阶段性,需要分阶段考虑设计的过程,从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3、设计家必须清楚技术、材料、工艺、质感、生产等各方面的领域。
4、跨界设计是一种整合思维的能力。
5、设计是综合性的内容和学科。设计者不适合有自己的风格,因为要针对各个产品的差异性进行设计,否则商品同质化倾向严重。要适度把控和回避某种风格才不至于在里面迷失。
来源:四川美术馆 微信公众号
在线公教|《艺术设计与生活》讲座(三)(总第二十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