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不拖延,少抱怨,常清醒,多提升

永远保持竞争力。

不拖延

拖延症是许多人精进路上的绊脚石,也是工作晋升通道的拦路虎。

很多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提前完成,为什么要提前呢?

因为处理任何事情时,如果都能提前去做,这样既能克服拖延症,也有充足时间面对突发情况。

我们常常在执行学习计划时,找了无数个借口,硬生生地把计划一拖再拖,那些学习计划成为永远完不成的清单。

在撰写一个项目策划书时,总是眼看截止期限临近,才火急火燎地匆匆赶完,工作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如果始终被生活拖拽着前进,就难以真正掌控人生。

有一期演讲,讨论过拖延症的问题,演讲者用一个简单又很形象的比喻解释了人为什么会拖延。

他说,我们的大脑有一个“理性决策的小人”,还有一只“及时享乐的猴子”。

人终其一生,就是要努力让“小人”战胜“猴子”,走出舒适区,严于律己。

拒绝拖延,注重点滴时间的累积,就会产生惊人的复利效应。

拖延浪费的是时间,压垮的是斗志,唯有马上行动才能触摸到我们想要的生活。

少抱怨

工作中,难免会有人满腹牢骚,因为觉得付出没有回报,就一味地抱怨。

可一直消极地怨天尤人,容易困于负能量磁场中,难以自拔。一旦习惯抱怨,就会画地为牢,不会积极地处理问题。

要学会接受不可避免的现实,学着去应对缺陷带来的麻烦,并且不为此而抱怨。

没有一份工作是不委屈的。

我们所要做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凡事多反省自己。

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在于,不再抱怨自己的苦劳,而是专注于贡献功劳。

常清醒

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一个人要学会永远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不要被一时的利益蒙蔽心眼,不要贪图于人性中的享乐。

我一个朋友是一位剪辑师,入职一家初创公司。

公司一开始的业务都是一些简单视频剪辑和渲染,对技术要求不高,所以很多员工整天浑水摸鱼,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但朋友忙完手头的工作,会去技术论坛交流经验,请教大咖,会搜罗一些优质视频来观摩学习,技术日益精湛。

后来公司的业务不断扩展,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人因为不能胜任,被老板辞退,只有朋友被高薪挽留。

像西天取经十万八千里,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人生和工作也有许多诱惑和挑战。

只有保持内心的清澈,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你想要的一切也会随之而来。

多提升

你的时间花在哪里,人生的花就开在哪里。

如果你是编辑,那就好好钻研文字和文章风格,你厚积薄发之时,公司可能就缺少不了你这一根笔杆子。

如果你是销售,那就努力打磨销售技巧,你成为业内王牌销售时,自然会成为大家争相抢夺的人才。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强大时,机会无处不在。当你弱小时,机会来临,你也可能抓不住。

想要伯乐识人,先要把自己练成一匹千里马。

投资自己,永远保持竞争力,当你无可替代时,你的价值才会最大。

点亮“在看”,一个人面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当你好好对待工作时,工作也会馈赠你惊喜。


(收看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洞见ciyu 来源:洞见(ID:DJ00123987)

监审:于卫亚
监制:张越、吴炜玲
编辑:王宜玄、李昂、赵世芸
美术设计:赵丹阳
实习生:陈小娇、武师宇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让自己变成无可替代!

https://mp.weixin.qq.com/s/CdtyqDgiKccJVr5r_gauNQ

关于工作的三点建议

专注于工作本身,才能获得进步。

收起委屈

工作本身就是一次升级通关的历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可能一路顺风顺水。

有位朋友年薪逐年递增,让我们心生羡慕。但事实上,他刚工作的那几年曾经非常难熬。

因为部门小领导跟另外一个员工私交甚笃,所以每次都把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分配给他。年终绩效评定时,却常常把A级绩效留给那位员工。

他对领导的做法心生不满,但心中却明白,这家公司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平台,所以该做事时他仍一丝不苟地完成。所有难熬的时光,都是为日后的成长做铺垫。

管理学上有一个“蘑菇定律”:职场人会有一段不受重视的时期,就像蘑菇培育一样被置于阴暗的角落,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工作中,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但是处理方法却全然不同,有的人会凡事诉求公平,而有些人会自己消化委屈,默默耕耘,所以每个人最后得到的结果也全然不同。

人生风雨无数,学会吞下抱怨,扛住磨难,日拱一卒地精进,一定会迎来春光明媚。

控制好情绪

成熟的人都懂得极力克制情绪,他们明白任情绪发酵,是工作上的一个大忌。

如果共事的同事情绪不稳定,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容易在工作中捅出大娄子。而一味地沉浸在坏情绪中的人,也只会降低工作效率。

看过一个故事。

医院有一位教授,医术高明,但是对助手很严厉。很多实习医生一听到要被安排到当他的助手时,情绪紧张不已,生怕挨骂。

其中有一位实习医生却不同,不管教授如何指责,这位实习医生总是态度诚恳地应和下来,然后专心致志地学习教授如何做手术。

手术结束后,他把批评忘得一干二净,继续和同事们谈笑风生。

就这样,这位实习医生成了同辈医生中手术方面进步最快的一位。

有位企业创始人在办公室上写着两行字激励自己:只带脑子,不带情绪。

收拾好心情,才能驾驭好工作。

与其成为情绪的奴隶,不如摆脱情绪的枷锁,把工作做到极致。

拒绝内耗

在工作中,拖累我们前进步伐的,往往不是能力水平,而是自我情绪拉扯。当被别人批评工作没做好时,就一个劲儿琢磨他人的评论,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

如此胡思乱想,浪费的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很喜欢一句话:“对于可控的事情保持谨慎,对于不可控的事情保持乐观。”

陷入毫无意义的揣测中,会掣肘自己能力的发挥;缠绕着各种念头,内心只会徒增负重。

人生总有左右为难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

清空纷杂思绪,做好眼前事,你会发现那些焦虑会在行动中烟消云散。

要懂得抛去一切无用的情感,专注于工作本身,才能获得进步。


点亮“在看”,当你主动拥抱工作时,也是在拥抱一个更好的未来。

(收看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洞见ciyu 来源:洞见(ID:DJ00123987)

监审:于卫亚
监制:于卫亚、吴炜玲
编辑:李昂、周喆、赵世芸
美术设计:赵丹阳
实习生:尤伊湄、武师宇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期待破茧成蝶!

https://mp.weixin.qq.com/s/gq8KCrkhLZB9MXOd-3tdSA

“以后有什么打算?”“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不想上班,对工作没有热情和动力,态度消极,感觉压力山大;

逃避工作中的人际交往,对工作中接触的同事、客户等十分冷漠;

工作效率变低,表现变差,难以集中注意力;

总是感觉疲劳、缺乏精力,即使休息后也仍然提不起劲;

身体上和心理上都觉得不适,会腰酸背痛,会焦虑抑郁;

有情绪耗竭的感觉,常常觉得很累很烦,情绪麻木……

以上这些症状,都是“职业倦怠”的表现,如果你在自己身上有所察觉,那也许是时候引起重视了。

仔细想想,

我们在生活中的“吐槽”,

有多少是和工作相关的呢?

吐槽它的重复机械,

吐槽它的繁重压力,

吐槽它对身心的消磨,

吐槽它对休息的剥夺,

吐槽和它相关的人与事,

吐槽它的回报与付出不相匹配……

其实,

几乎没有工作是不委屈的,

倦怠和疲累也很正常,

哪怕不是这个时代的人,

哪怕是那些蜚声中外的作家,

说起工作来,同样愁肠百结,

吐槽之犀利更是不遑多让。


又是一年将尽了,想起这一年中间的工作来,心里很是伤心。
(郁达夫)

早上八点开始工作,到晚上七点、七点半、八点、八点半……天啊!我站在通往办公室的狭长走廊上,每天早上被绝望侵袭。
(卡夫卡)

一想到要面对蜂拥的人群,喧嚣的交通,无休止的排队等等,我就万分沮丧。
(伊恩·麦克尤恩)

我二十几岁的青春,在市场待价而沽,在办公室里昏厥,在打字机上痛哭。
(艾伦·金斯伯格)

到星期一灵魂就像是一片白雾,星期二它醒了转来,发现仍旧在囚笼里,便又要苦闷了。
(朱生豪)

把“回家去的时间”当作唯一等候着的事情,今天也这样工作了。
(石川啄木)

工作就是这样钩住了你:只给你足够的钱维生,但从来不够让你能逃脱。
(布考斯基)

工作就是有尊严的疲惫。
(阿兰·德波顿)
‍ ‍ ‍ ‍

1858年9月19日:很愉快。决定了,应当爱,应当劳动!就这样。
1858年9月20日:很累。不想爱了,也不想劳动了。
(托尔斯泰)

1932年9月23日:早晨只是上班,坐得腚都痛了。
1932年9月30日:早晨班,屁股都坐痛了。晚上也没有什么东西,懒病大发,瞪着眼看桌子,却只是不愿意看书。
(季羡林)

我认为我休息一下是合法的。
(契诃夫)


晚上十一点仍在电脑前奋战的人,

凌晨三点爬起来改方案的人,

天没亮就为生计奔波的人,

边哭边吃饭然后继续工作的人……

这些人,你见过他们吗?

或者,你就是他们?


致努力的你

如果工作是如此令人疲累,那你为什么还在努力?

有人说:“因为想去的地方很远,想要的东西很贵,喜欢的人很优秀,父母老去的速度很快,只有不停地努力,才能攒好足够的勇气,跨过人生的每一场冒险。”

有人说:“因为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保老人晚年安康,稚子入得学堂,你我柴米油盐五谷粮。”

你看,这就是工作的某种意义,也是我们哪怕如此疲累也依然努力的原因之一——它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让我们在世界上安身立命。

但它的意义又绝不仅限于此,它还是一个人才华能力的施展,社会价值的体现,以及人生理想的寄托。

它也许让人有些疲累,但它所承载的理想却始终在照耀和驱动着我们,那些为理想奋斗的人,常常也是享受工作的人,既可以享受工作的过程,也可以享受工作的结果,对他们来说,这是双重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成就、满足,哪怕他们都曾有过某些崩溃的瞬间,也从来没有停止努力。

可是,努力归努力,工作归工作,别让它“掏空”你,如果已经明显感到不堪重负的压力和厌倦疲累的情绪,一定要及时调整,正如马特·海格说的:当你感觉忙得没时间休息,就是你最需要找时间休息的时候。


以下是几个缓解职业倦怠的小建议:

一,增加掌控感:控制能控制的,放手不能控制的。可以试着将精力和注意力更多地分配到可控的部分,在能控制的范围内尽量把它做好。

黄永玉曾说:“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工作,很可能白干,没有任何价值,但不要紧,不要把自己的意义看那么大,人这辈子,过日子平平常常就好,有的有意思,有的没意思,不要什么都找意义。”

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但不一味追求完美和所谓意义,如果能多抱一点这样的心态,也许精神和心态上就能少些紧张,多些松弛。

二,试着从其他方面找回在工作中丢失的意义感。比如意义感来自创造,可以尝试一些创造性的活动。

为了不让工作中的情绪填满我们整个人,我们也许需要找到工作之外的另一个焦点,找到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窗口。所以,一个人有点自己的爱好,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学会休息和放松。在选择休息方式时,要分清楚娱乐和真正的放松,可以选择那些在结束后让你感到肌肉松弛或者内心平静的活动。

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是,休息有“储存的休息”和“释放的休息”两种。“储存的休息”通过休息来储存体力和活力,比如睡觉、泡澡;“释放的休息”则通过做喜欢的事情来释放平日累积的郁闷和压力。“储存的休息”不足时身体会坏掉,“释放的休息”不足时精神会崩坏。希望你两者兼顾。


努力的你

请好好休息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文/央视新闻《夜读》
建议部分参考自:KnowYourself


分享今日上班感受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 | 杨瑜婷

©央视新闻

https://mp.weixin.qq.com/s/S4pJTQfx0oighkLjn_mH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