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请把生活调成“低耗”模式

比起管理时间,更要管理精力。

很多成年人,生活中最多的感觉就是“疲劳”:

每天下班,脑子都昏昏沉沉的,明明没做什么事,但总觉得用尽了全身力气;

经常觉得脑子像生了锈一样,转不动,遇到很多问题都不愿意去想;

周末做了一堆计划,却什么都不想干,常常睡一觉、刷手机,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

很多人觉得是不会“管理时间”导致了拖延症,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有人说:“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的固定时长,决定产出的,不是某个时间做了什么,而是做成了什么”。

想要成功,比起管理时间,更要管理精力。

行程安排过于紧凑,纵使再会时间管理,也无法集中精力将该做的事情做好。

生活中,很多人每天疲于应付工作上的事情,熬成了“熊猫眼”,却依旧效率很低;努力想平衡工作和家庭,却发现异常艰难,陷入焦虑内耗,身体透支。

其实,不堪重负的我们,并不是时间不够,而是精力得不到有效管理。

一个人的精力本来就有限的,一旦超支,就会出现问题。

曾经看到一个提问:“那些很厉害的人都有什么共同点?”

一个高赞回答是:“他们都很会管理自己的精力。”

成年人的世界,工作、生活、育儿……有时变成一团乱麻,时常累到只想躺着什么都不做。

精力好比手机电池,一直用到关机,充到20%的电量又匆忙继续使用,常年如此,就会永远保持在半电量的恐慌状态。

人体其实有自己的节奏,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像钟摆一样,有自己的高低谷。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无法专注精力时,时间管理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

比起管理时间,我们更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去适应精力的运行机制。只有学会精力管理,才能整理好日常,轻装上阵。

想要管理好精力,首先要保持好的体能,管住嘴,迈开腿,好好睡。

主动去获得正面的情感能量,避免产生消极情绪。

焦虑、挫败和愤怒的情绪会干扰我们的注意力,保持专注与乐观,间歇性地变换思维频道。

定期放空自己,不断开发大脑,定期运动,都可以提高创造力,恢复思维精力。

我们生活的最终衡量标准,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待了多长时间,而是我们在属于自己的时间上投入了多大的精力。

不要用日程表支配你的24小时,真正关注自己的状态起伏,去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去陪伴家人,去交朋友,在人与人的关系里,磨合、成长,获一丝烟火气,得一份人情,找寻一种精神上的支撑与陪伴。

愿你在有限的生命周期里,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点亮“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收看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骆小溪 来源: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监制:关开亮、吴炜玲
编辑:雷雯雯、李永锡、马骁驹、卿珊、王雅璇
美术设计:赵丹阳
画家:黄居寀
实习生:何凌霄、胡海雨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作者: 《夜读》分享

《夜读》分享非本文作者。通过阅读自我提升!分享微信公众号“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的《夜读》,版权属于各版权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