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老师叫我们课间的时候下楼观察花。我在课间下去了。一下楼,我就闻到了一股清香,我急忙跑到花坛旁边了。
绣球花已经开了很多了。绣球花的花瓣有四瓣,两片较大,两片较小的,非常像蝴蝶。但有的绣球花已经枯萎了,真可惜。
这么多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这一朵,很美;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这是一幅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绣球花,穿着蓝色的衣裳在那随风摆动。
只听上课铃响了,我才记起自己不是花,我是在看绣球花呢!
🦋 ✿❀
记录学习资料与分享
下午,老师叫我们课间的时候下楼观察花。我在课间下去了。一下楼,我就闻到了一股清香,我急忙跑到花坛旁边了。
绣球花已经开了很多了。绣球花的花瓣有四瓣,两片较大,两片较小的,非常像蝴蝶。但有的绣球花已经枯萎了,真可惜。
这么多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这一朵,很美;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这是一幅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绣球花,穿着蓝色的衣裳在那随风摆动。
只听上课铃响了,我才记起自己不是花,我是在看绣球花呢!
🦋 ✿❀
今天被这个“2”最多“爱”最多的日子,刷屏了!😍
可能鲜有人注意到,2月22日还是一位中国诗人辞世的纪念日。
鲁迅先生夸人不常见吧?他不吝盛赞,称这位诗人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在揭晓这位诗人之前,
想先请你欣赏一段文字——
不稀罕诗,不晓得几国诗人的名字,
都没关系。
因为:所有动人,殊途同归。
你的一生,
总会被一些事物一些瞬间触动吧。
诗人就在那时,站在终点候着你。
诗是经验。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
我们必须能够回想:异乡的路途,不期的相遇,逐渐临近的别离;——回想那还不清楚的童年的岁月;
想到父母,如果他们给我们一种欢乐,我们并不理解他们,不得不使他们苦恼;
想到儿童的疾病,病状离奇地发作,这么多深沉的变化;
想到寂静、沉闷的小屋内的白昼和海滨的早晨,想到许多的海;
想到旅途之夜,在这些夜里万籁齐鸣,群星飞舞,——可是这还不够,如果这一切都能想象得到。
我们必须回忆许多爱情的夜,一夜与一夜不同,要记住分娩者痛苦的呼喊和轻轻睡眠着、翕止了的白衣产妇。
但是,我们还要陪伴过临死的人,坐在死者的身边,在窗子开着的小屋里有些突如其来的声息。
我们有回忆,也还不够。
如果回忆很多,我们必须能够忘记,我们要有大的忍耐力等着它们再来,因为只是回忆还不算数。
等到它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那才能得以实现,在一个很稀有的时刻,有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脱颖而出。
这段“诗如人生”的文字,
出自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随笔,
把他翻译给你,
才令你我今日有深情可吞吐的,
就是诗人:冯至。
诗人是什么?
就是「把心走过的路,记下来的人。」
困厄中的青年冯至,
读了青年里尔克,
忍不住分享自己的欣喜:
“现在我再也没有那种
没有出息‘事事不如人’的感觉。
(里尔克)使我‘看’植物不亢不卑,
忍受风雪,享受日光,
春天开它的花,秋天结它的果,
本固枝荣,既无所夸张,也无所愧恧……
那真是我们的好榜样。”
你当知道,
在那个山河欲坠、国破家亡的年代,
年轻的他连同他们的梦,是如何被敲碎的。
而他的选择是——
“我译它出来,我赤诚地给中国的青年;
我只恨我在二十岁上下的时候
无人把这样好的东西翻译给我。”
于是,彼时国破家亡的青年,
连同此后的青年,一并受了勉励。
这是冯至译出的里尔克——
好好地忍耐,不要沮丧。
你想,如果春天要来,
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地完成。
我们没有理由不信任我们的世界,
因为它并不敌对我们。
如果它有恐惧,就是我们的恐惧;
它有难测的深渊,这深渊是属于我们的。
也许一切恐怖的事物在最深处是无助的,向我们要求救助。
像树木似地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
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
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来到。
他们要开花,
开花是灿烂的;可是我们要成熟,
这就叫甘居幽暗而努力不懈。
译里尔克,也译海涅、歌德,还译尼采,
不少人将冯至视作
“德语文学翻译与研究的泰斗”,
一生甘居幽暗而努力,
“让德国经典在中国被熟知”,
他老来屡获德国不同学术组织及政府嘉奖,
在德得到了极高的认可和推崇。
不过,我们的诗人可是少负盛名——
文坛巨匠鲁迅
在1935年回顾1920年代的新文学时,
出人意料地独推年纪尚轻的冯至为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对一个新诗人冠之以“最”,
这在鲁迅是很破例的事。
摘选几段冯至的诗与文,
很快,你就想脱口而出:
这世上,有人不远山水不隔时空地懂我。
他写「寂寞」,
无声却直挠人的心——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伴侣,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出自《蛇》
他写下的「青春」,
阵雨阵痛,没有粉饰滤镜——
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可是彼此的相似点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有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漫长、沉重而更有意义。
我时常在任何一个青年的面前,便联想起荷兰画家梵·高的一幅题作《春》的画:那幅画背景是几所矮小、狭窄的房屋,中央立着一棵桃树或杏树,杈桠的枝干上寂寞地开着几朵粉红色的花。我想,这棵树是经过了长期的风雨,如今还在忍受着春寒,四围是一个穷乏的世界,在枝干内却流动着生命的汁浆。这是一个真实的、没有夸耀的春天!
青年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生命无时不需要生长,而外边却不永远是日光和温暖的风。他们要担当许多的寒冷和无情、淡漠和误解。他们觉得内心和外界无法协调,处处受着限制,同时又不能像植物似的那样沉默,他们要向人告诉……
他写
「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努力」——
“你同她的隔离是海一样地宽广。”
“纵使是海一样地宽广,
我也要日夜搬运着灰色的砖泥,
在海上建筑起一座桥梁。”
“百万年恐怕这座桥也不能筑起。”
“但我愿在几十年内搬运不停,
我不能空空地怅望着彼岸的奇彩,
度过这样长、这样长久的一生。”
出自《桥》
他原名叫作冯承植,
“至”是他中学受庄子“至人无己”启发,
希望自己放弃“小我”心怀宇宙。
当你在尘事间浮沉快要窒息时,
不妨也把自己放逐群星之间——
我深夜祈求
像个古代的人:
“给我狭窄的心
一个大的宇宙!”
出自《十四行集》二十二
为什么“沉迷冯至、无法自拔”?
“因为行至每个人生关口,
你都能从他那里汲取到养分。”
一位得他“拯救”的读者如是分享:
他的笔墨总是浸润着温煦,
他笔下的人物和他一样,
有一个光明的灵魂,
他们的存在让人相信
总有些人心人性无法被苦难剥蚀,
在无端的变化里,总有些质朴的东西亘古永恒。
毕业于北京大学,留学德国,
先后任教于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
冯至一心向学,他在西南联大的学生、
且受他影响走上诗人之路的郑敏清楚记得,
“那时冯先生刚步入中年,
虽然按照当时的习惯穿着长衫,
拿着一支手杖,走起来却是一位年轻的教授,
而他在课堂上言谈的真挚诚恳,
更是充满了未入世的青年人的气质。”
不是文人之间的客套,
季羡林真心喜欢他,视他为知己,
“冯先生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可亲近的人。
他淳朴,诚恳,不会说谎,不会虚伪,
不会吹牛,不会拍马,待人以诚,
同他相处,使人如沐春风中。
我从来没有见他发过脾气。”
他的学生、后成翻译名家的叶廷芳回忆,
自己曾向冯老先生约稿来写里尔克,
因出版社频频催稿,焦急之下就说:
“哎呀,冯先生,您太认真了。
关于里尔克的资料那么多,
您参考一下别人的就是了。”
好脾气的老先生这时不无激动地反驳:
“别人写的那是别人的看法,
诗这东西主要靠理解。
人云亦云,那是问心有愧的!”
和煦如他,沉潜如他,执着如他,
29年前的2月22日,
一位中国诗人归于星辰。
29年后的2月22日,
我们迎来“2”最多的一天,
以“爱”之名相聚,还把他怀念。
这神奇的一天似烟花升空,
绚烂过后,余烟氤氲出一句:
平凡的每一天,也值得过。
如冯至诗云: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
2022年2月22日,这一天过得怎么样?
监制 | 李浙 编辑 | 王若璐
©央视新闻
点个赞,今天有爱收尾😍
成长不是学会表达,而是懂得咽下。
有时一句轻飘飘的评价,比暴力更伤人。
看过一句话:“你对我的评价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遗的你自己。”
轻易评价别人,不仅不能彰显一个人的优越感,反而会暴露了浅薄和狭隘。
永远不要轻易地论断他人,因为我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很难获得随意评价他人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这世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被拿来讨论。
别人的生活,可以不了解,但不该指手画脚;别人的选择,可以不赞同,但起码要保持尊重。
不轻言,不妄评,不在别人的世界里指点江山,是人性中最难得的修养。
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
有人说:“成长,就是不再轻易责备任何人。因为开始明白,这世上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而我们不一定懂他们的生活。”
有网友讲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工作后,她和两个姑娘合租。有天大半夜,其中一个室友在客厅噼里啪啦地收拾东西,吵得她怎么都睡不着。
第二天她在厨房烤面包,那个室友却突然跑过来,情绪激动地指责她总是占用厨房。
本来就攒了一肚子气的她,气冲冲地跟对方吵了起来,还说了许多难听的话。
室友双眼通红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没多久就搬出去了。
不久后,女孩在另一个室友处得知,原来那个姑娘的父亲上个月去世了。而那天夜里,她急匆匆收拾,是为了赶回家见父亲。
得知原委的她后悔不已,想去道歉,却再也没有联系到对方。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是懂得心怀悲悯,不责于人。
不责备,既是约束自我的涵养,也是一份推己及人的包容。
在网上看过一个提问:你曾经被别人哪句无心的话伤害过?
有人说自己从小牙齿不整齐,被班上的男生嘲笑“龅牙妹”,至今十几年不敢张嘴大笑;
有人认识多年的老友,竟然在公开场合宣扬她的糗事,她为此难过了好几个月。
经历得越多,就越认同一句话:“口无遮拦的人,要么是涉世未深,要么是未经风雨。”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适时沉默。
不揭穿别人的难堪,不追问别人的难过,不打扰别人的幸福,是将心比心的情商,更是不动声色的善良。
不乱评价别人,不轻易对人下判断,不在人后说闲话,少去想别人如何,就是好人的做法。
成长不是学会表达,而是懂得咽下。
管住自己的嘴,守住自己的心,就是一个人顶级的善良。
点亮“在看”,不轻易评价、责备他人,共勉。
(收看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洞见Autumn 来源:洞见(ID:DJ00123987)
监审:于卫亚
监制:周年钧、吴炜玲
编辑:王宜玄、李永锡、杨慕茜
美术设计:赵丹阳
实习生:武师宇、姜龙庆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管住嘴,守住心!
今天是2022年2月22日,星期二,也是壬寅虎年正月二十二。在这样超级有爱的一天,我想把这些话,说给最爱的人听。
少不更事时,总嫌父母唠叨、管得太多;后来渐渐长大,才发现只有父母是不计得失、不论回报、拼命护我们周全的人。
为人子女,这一路走来亏欠了父母太多。我们总是把坏脾气留给父母,还在事后安慰自己,以后一定好好尽孝。却不知,亲情经不起损耗,孝心经不起等待。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幸运的,莫过于叫声“爸妈”有人应。
亲爱的爸妈,谢谢你们养我长大,一路为我遮风挡雨。你们用爱浇灌我成长,做我最坚实的靠山;我也会心怀感恩,成为你们最大的慰藉。
有句话说:财富不是真正的朋友,而朋友却是真正的财富。挚友犹如风雨中的伞、烈日下的风、生命里的光,给人抚慰和力量。
亲爱的朋友,感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给予我温暖,赐予我欢喜;感谢这一路走来,在我遇到难事时,你竭尽全力仗义相助。因为忙碌,我们没有太多机会经常相聚,但我相信:距离再远,阻不断心底的惦念;日子再忙,冲不淡你我的情义。
往后的日子里,愿你我继续携手并肩,温暖同行。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感情不减,友谊不变。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成千上万人,你我能在茫茫人海相遇已是缘分,能相爱更是福气。
虽然在生活中会因为琐事争吵,也会相互嫌弃。不过庆幸的是,摩擦过后我们仍旧坚信,对方还是最适合自己的那个人;也明白了所谓爱人,就是吵吵闹闹后依然不离不弃、磕磕绊绊后依旧相伴相守。
平日里,很多话我们总是羞于启齿,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想对亲爱的你说:感谢你一直以来的付出,你的好,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往后的日子,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愿我们能相依相守,有福一起享,有苦一起扛。
一路走来,你关心过很多人,但别忘了,值得被爱的还有你自己。谢谢自己,经历过低谷、遭遇过挫折,依然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体会过冷漠、沮丧与失望,依旧对这个世界回馈着温柔与善意。
最好的生活状态,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要轰轰烈烈,而是在追求热烈的同时也能珍惜平淡日子里的小美好。未来有无限可能,愿你心中充满希望,永远向阳生长。
愿所有我爱的人,无论是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还是往后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能心怀期待、奔赴热爱,遇见世间所有温暖与美好。
来源:洞见(ID:DJ00123987)| 作者:握书姑娘 | 主播:郭珮瑶
本期编辑:赵雅娇 实习生:金婧
【夜读】人民日报 微信公众号
干辣鸡面;
牛肉面、腊肉炒花菜、炒莲花白、炒白油菜、平菇肉片汤;
牛肉面、干辣鸡翅尖(土豆、洋葱)、什锦肉片(莴笋、红甜椒、木耳)、炒豌豆角、炒白油菜;
干辣鸡面、芋儿烧鸡、四季豆肉丝、炒牛皮菜、炒莴笋叶;
牛肉面、青椒回锅肉、凉拌心舌(芹菜)、煎青菜、炒白油菜;
莴笋肉丝、莴笋叶菌汤;
干辣鸡面、莴笋肉丝、莴笋叶菌汤。
睡前不想事,醒来不记事。
生活中遇到的诸多烦恼,说白了,不过“执念”二字。
心里装了太多不如意的事,便装不下很多愉快的事。
小时候,盼着长大,但是在长大的过程中,吃了很多亏,摔了很多跤,才发现原来最单纯最快乐的时光,还是在小时候。
以前棱角分明,不愿退缩,很少让步。而今却慢慢懂得,所谓放下,一半是理解,另一半是算了。
生活,从来都是泥沙俱下,成长的路上,总是鲜花和荆棘并存。
灰尘落在身上,轻轻拂去就好了。不用蹲下来哭,阻碍了前行的脚步。
有句话说得很好:“人活于世,其实真正能伤害你的人,始终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你计较什么,就被什么困扰;你憎恨什么,就被什么捆绑。
如果你觉得最近有点难,不妨在一天结束时放空自己,什么也不想,好好睡上一觉,醒来又是美好的一天。
有人说:“如果不幸福、不快乐,那就放手吧。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我们都只是普通人,没有三头六臂,也没有神通变化。
岁月沧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
不能与人诉说,也迟迟放不下。
有人说:“那些你迟迟不肯放过的,不过是自己的执念。”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无论怎样都会有遗憾。
就像古人云:“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有所期待,但不执拗。
别缠着往事不肯走,别揪着曾经不放手。
别和往事过不去,因为它已经过去;别和现实过不去,因为你还要过下去。
不要过分地去认定某一个想法,也不要对某一个事物坚持不放,执念对很多人的生活而言,都不是一个可爱的东西。
生活如果不宠你,更要自己善待自己。这一生,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毕竟,每个人的最终归宿,都是自己。
与其让自己找不到最初的模样,还不如洒脱一些,该放下的就放下,该看开的就看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不必纠结当下,也不必担忧未来。
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我们走的每一步都算数,所以我们一直走,天也一定会亮。
睡前不想事,醒来不记事。心简单了,烦恼就少了,快乐就多了!
点亮“在看”,愿你在脆弱和迷茫中学会坚强,愿你永远无畏时光。
(收看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一禅小和尚 来源:一禅小和尚(ID:yichan6666)
监审:于卫亚
监制:周年钧、吴炜玲
编辑:王朝、周喆、郝瑞
美术设计:赵丹阳
实习生:宋书扉、马如玥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要先爱自己!
北京冬奥会已经结束,但运动员们不断超越自我的画面一直留在我们心中。那些关于热爱、拼搏和梦想的故事,带给我们长久的感动,更赋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在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A组决赛中,任子威斩获金牌。他7岁接触滑冰,每次训练都是100圈起步,一起练习的孩子有很多都中途放弃了,任子威总是从头坚持到尾。进入省队、国家队,他仍总是每天练到最后的那个人。
如果成功需要10000次努力,往往很多人在5000次之前,就已经早早放弃了。殊不知,做好一件事、一项工作很容易,难的是日复一日把要做的事情做完且做好。一个人就是在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的过程中成熟和进步的。
刚满18岁的苏翊鸣,是中国最年轻的冬奥冠军。他喜欢拍戏,但决定成为职业运动员时,他就做出了取舍。他说:为了梦想付出自己的全部,真正要做到确实挺难的。尤其是挑战新的动作,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尝试自己热爱的事物,是不容易做到的事。
很多人都有一个认知误区,觉得做一件事,一定要逼自己刻意坚持和自律。其实,如果你真正热爱一件事,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要去将它做好。热爱,才是一个人做好一件事最核心、最本质的原动力。
花样滑冰男单自由滑比赛中,金博洋高质量完成3个四周跳,超越自我,冰上绽放,创造了个人本赛季最高分。从去年世锦赛第22名到如今浴火重生,网友说:金博洋战胜了金博洋。
不知你是否发现,许多人空有一颗想要上进的心,却在实际生活中过得敷衍潦草。我们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缺乏决心、勇气和毅力的自己。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难,但在每一次与它的较量中,你都会发现更强大的自己。
“四届老将”徐梦桃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圆梦夺金。此前,她做了职业生涯以来最严重的手术——半月板切除,经历了漫长的伤病恢复期,今年是她第四次站上冬奥赛场。徐梦桃说:我可能不是这个项目中最优秀的,但我绝对是一个最能坚持到最后的人。
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漫长的马拉松,比拼的是毅力、决心和长期的坚持。找到你的梦想与追求,坚信它、追逐它、捍卫它,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它。
在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中,隋文静和韩聪惊艳世界,取得金牌。此前,这对组合并不被人看好。韩聪记得,曾有无数的教练判定他不可能成材。憋着一股不服的劲头,他就从一个个小目标做起。隋文静说:“我们要学会如何把不利变成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身体里的能量。”
看过这样一句话:“生命中的挑战,会让我们更明白,自己应该成为一个永不设限的人。”就像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做出了从未尝试过的1620抓板,他们都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鼓舞着我们去勇敢地挑战自己。
愿你我,在看过他们的故事后,都能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初心,勇敢向前,无问西东。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综合Jenny乔、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报等 | 主播:赵文龙
本期编辑:赵雅娇 实习生:龙彦辰
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
不随意探听他人隐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就像上了锁的日记,不想被人触碰,更不想为人所知。关系再好,也别碰隐私。
有些事情,若别人愿意讲,自然会主动讲出来。如果别人对你说了自己的隐私,那是信任你,不要告诉第三个人。
不尊重别人的隐私,即便是再亲密的关系,最终都会分道扬镳。
多专注自己,少窥探别人,真诚待人,注意分寸,关系才能长远。
开玩笑要适度
风趣幽默的人,自带好人缘,更容易受人欢迎。但如果没有拿捏好分寸,玩笑开过了火,则会适得其反,伤害感情。
开玩笑要有分寸,把握好度和界限。
不要开低俗的玩笑,令人难堪;不要在开玩笑时夹枪带棒,指桑骂槐;不要借开玩笑的名义,对人冷嘲热讽。
开玩笑要区别对象,玩笑也要看清场合,不分场合的乱开玩笑不是幽默,是没教养。
别总向身边的人传递负面情绪
一个人向你大倒苦水,开始你会同情他的遭遇,耐着性子听他倾诉。如果这个人持续不断、隔三差五向你传递负能量,你还会同情他吗?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谁是容易的。人总要学着长大,变得成熟,去一点点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迷茫时读书,难过时运动,低谷时沉默,独处时自省。
与其做一个负能量的传播者,不如努力做一个负能量的消灭者。
不要轻易干涉他人的选择
成年人的世界里,每一个选项背后,都有需要承担的代价。
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毕竟你负责不了他人的人生。
人生这场答卷,每个人拿到的题目都不同。
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批改别人的答案。
不要轻易评价一个人
和人相处中,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来随意揣测、评价他人,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我们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也不知道一件事背后所有的真相。
有人说:“不乱评价别人,不轻易对别人下判断,不在人后说闲话。少去想别人如何,就是好人的做法。”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是行走世间最大的本分。
不要总想在言语上胜过别人
永远不要正面违拗别人的意见。生活不是辩论场,没必要分个你输我赢。
和亲近的人言语争锋,怎么争都是错;和无关紧要的人争辩,是白白浪费精力。
不要总是以口舌争胜,学着去安慰、去倾听。
安慰,永远比指责更动人;倾听,永远比诉说更暖人。
再好的关系,如果不懂得去维护,一再越界,都只会把对方推远。
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则,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
点亮“在看”,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心中有尺,口中有度。
(收看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洞见muye 来源:洞见(ID:DJ00123987)
监审:于卫亚
监制:周年钧、吴炜玲
编辑:刘在
美术设计:赵丹阳
实习生:陈小娇、满兴莲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关系需要经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在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上,一出“折柳寄情”的表演让人惊艳。离别之际,我们用中国人特有的浪漫表达着对五湖四海客人的惜别之情:“柳”与“留”谐音,在中国古代,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亲朋,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相融相合,成为独具东方文化韵味的送别方式。
在数不尽的古诗里,浪漫的中国人,便是用柳枝这一意象,将临别的万千心情道尽。李白有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桥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曾十里长堤栽满柳树,“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后人尽管不在灞桥送别,却也深谙这“柳”与“留”之意蕴:
有“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不舍含蓄。(佚名《送别诗》)
有“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的惆怅伤感。(施肩吾《折柳枝》)
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快意豪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有“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洒脱浪漫。(陆凯《赠范晔诗》)
有“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的情意深深。(吴文英《风入松》)
有“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的一切尽在不言中。(张九龄《折杨柳》)
折柳寄情,祝君顺意。这份独一无二的中国式心意,送给每一位来自远方的客人。
幕启幕落间,是一场时跨半月的赛事,更是一段无与伦比的精彩旅程。一段旅程之所以难忘,也许有着诸多原因,但旅程中遇到的那些好客、热情、美好、有爱的人,一定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哪怕日后山高水远、难再相见,但那些交汇过的殷殷目光,那些绽放过的如花笑靥,那些交付过的真心真情,就是此程最珍贵的所得。
所以,才会有人临别时,特意来到食堂,和一直为他们提供美味的师傅道别。也许,对她来说,北京冬奥会除了是一段追梦的时光,也是一段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沁着香甜的日子。
所以,才会有人临别时,迟迟不愿意动身,哪怕马上就要出发,哪怕地上满是未收的行李,也无法干脆利落地收拾好心情。也许,从开幕式上那句比着心的“Welcome to China”开始,就注定了她无法轻松地面对别离。
所以,才会有人临别时,满目深情高呼感谢,当亲吻冰面的身姿再次飞舞,那些竞技场上的遗憾,好像都被抚平,因为,“春来了”。也许,他感谢的是相遇,是在北京这段不可复制的旅程,是与奖牌无关的爱与支持。
所以,才会有人临别时,开怀大笑用力拥抱,因为哪怕就要四散天涯去,但此刻“你我正相逢,你我正相拥,所有的前行都珍重”。
北京冬奥会结束了。
有人说:“冬奥结束了,心里空落落的,仿佛经历了一场微型失恋。”
有人说:“体育的快乐好纯粹,笑泪都动人,我为运动最原始的魅力所折服,我被人类最直接的悲欢而感动。”
有人说:“世界各地的人再次相聚、竞技、交流、互通,在被疫情凝滞了许久之后,我们太需要这种活力了,它几乎是一声有力的呐喊,特别提气!”
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You give peace a chance.”(你们给了和平一个机会)
也许,这些就是奥运的意义吧。
是啊,行至此刻,在放下所有竞技的紧张感之后,在抛去所有比赛的胜负心之后,我们好像能更真切地感受奥运带来的美好,就像今天的花滑表演滑一样,所有人都尽情地享受,放开了玩乐,就像一场大考之后集体去冰场开派对,所有人都放下包袱疯狂“整活”,每个人都那么快乐、有爱。
因为有这些珍贵的回忆,幕落也无须伤感,只需抱拳朗声一笑:
“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
文/央视新闻《夜读》
分享你的冬奥记忆吧
制片人丨张天宇 主编 | 王若璐
编辑 | 杨瑜婷 校对 | 高少卓
©央视新闻
为把冬奥办得这么棒的中国点赞!
今晚,北京冬奥会闭幕。运动健儿们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创造历史,他们的拼搏人生让人感动。
最近,武大靖严重变形的脚在网上刷屏,因为常年穿着冰刀鞋训练,整个脚部遍布伤疤、老茧和变形的骨头。也正是这双脚,助力他一次次冲过终点、举起奖杯,这是所有辛苦付出的标记,是“最美的勋章”。
为了弥补四年前在平昌冬奥会的遗憾,武大靖一直在往前冲,但夺冠之路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随着年龄增长,状态有所下滑;后来腰伤发作,中断训练去治疗,直到去年9月才归队。
这些挫折不仅没有击垮他,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2月5日,武大靖与队友夺得短道速滑混合接力金牌,这是本届冬奥会中国队首金。人生就像荡秋千,有最高点就有最低点。走到最低处时,总结经验、补齐短板、重新出发,冲向下一个至高点,这就是强者做事的态度。
在北京冬奥会上收获两金一银的谷爱凌,被大家称赞为天才少女。鲜为人知的是,她的成长道路同样充满了坎坷。
自由式滑雪属于极限运动,谷爱凌对它是一种复杂且充满恐惧的爱。每次训练和比赛都是把自己置于风险之中,上赛道前,她会在脑海中排练整个过程。跃起、腾飞、翻转、落地,一套动作下来只有十几秒,但需要斟酌的事情很多。好在谷爱凌懂得与风险共处,时刻对风险保持灵敏度。
有人不愿意面对风险,因为风险意味着恐惧和失败;但风险里往往又藏着胜算的把握,处理好风险,才能把握住胜利。敢于正视风险的人,会把事情一细再细,让所有难题暴露在表面,然后找到应对策略。只有前面把路铺好了,后面的路才会走得更顺畅。
刚满18岁的苏翊鸣,在北京冬奥会上收获一金一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冬奥冠军。在做职业运动员之前,苏翊鸣参演过《智取威虎山》等影视剧,在演艺圈的前途一片光明。
这一切,随着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而改变,从小热爱滑雪的苏翊鸣有了新的梦想——在家门口为国出征,代表中国在冬奥会上夺冠。
确定目标后,他把所有精力放到训练中,终于在14岁时入选国家队。曾有一段时间,一年中将近320天都在训练;为了解锁新的高难度动作,每天重复练习6小时;集训期间左腿受伤差点断送职业生涯,但几个月后就迫不及待地重回场地……
一个在表演业有了一定积累、或许靠演技就能成功的少年,为何要去冰冷的滑雪场上拼命?因为心有所爱,认准目标后便不会放弃。所谓成功的捷径,不过就是热爱与坚持。
来源:有书(ID:youshucc)| 作者:素伟&子不语 | 主播:赵文龙
本期编辑:蒋川 实习生:龙彦辰
【夜读】人民日报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