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寄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在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上,一出“折柳寄情”的表演让人惊艳。离别之际,我们用中国人特有的浪漫表达着对五湖四海客人的惜别之情:“柳”与“留”谐音,在中国古代,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亲朋,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相融相合,成为独具东方文化韵味的送别方式。
在数不尽的古诗里,浪漫的中国人,便是用柳枝这一意象,将临别的万千心情道尽。李白有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桥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曾十里长堤栽满柳树,“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后人尽管不在灞桥送别,却也深谙这“柳”与“留”之意蕴:
有“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不舍含蓄。(佚名《送别诗》)
有“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的惆怅伤感。(施肩吾《折柳枝》)
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快意豪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有“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洒脱浪漫。(陆凯《赠范晔诗》)
有“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的情意深深。(吴文英《风入松》)
有“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的一切尽在不言中。(张九龄《折杨柳》)
折柳寄情,祝君顺意。这份独一无二的中国式心意,送给每一位来自远方的客人。
幕启幕落间,是一场时跨半月的赛事,更是一段无与伦比的精彩旅程。一段旅程之所以难忘,也许有着诸多原因,但旅程中遇到的那些好客、热情、美好、有爱的人,一定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哪怕日后山高水远、难再相见,但那些交汇过的殷殷目光,那些绽放过的如花笑靥,那些交付过的真心真情,就是此程最珍贵的所得。
所以,才会有人临别时,特意来到食堂,和一直为他们提供美味的师傅道别。也许,对她来说,北京冬奥会除了是一段追梦的时光,也是一段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沁着香甜的日子。
所以,才会有人临别时,迟迟不愿意动身,哪怕马上就要出发,哪怕地上满是未收的行李,也无法干脆利落地收拾好心情。也许,从开幕式上那句比着心的“Welcome to China”开始,就注定了她无法轻松地面对别离。
所以,才会有人临别时,满目深情高呼感谢,当亲吻冰面的身姿再次飞舞,那些竞技场上的遗憾,好像都被抚平,因为,“春来了”。也许,他感谢的是相遇,是在北京这段不可复制的旅程,是与奖牌无关的爱与支持。
所以,才会有人临别时,开怀大笑用力拥抱,因为哪怕就要四散天涯去,但此刻“你我正相逢,你我正相拥,所有的前行都珍重”。
北京冬奥会结束了。
有人说:“冬奥结束了,心里空落落的,仿佛经历了一场微型失恋。”
有人说:“体育的快乐好纯粹,笑泪都动人,我为运动最原始的魅力所折服,我被人类最直接的悲欢而感动。”
有人说:“世界各地的人再次相聚、竞技、交流、互通,在被疫情凝滞了许久之后,我们太需要这种活力了,它几乎是一声有力的呐喊,特别提气!”
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You give peace a chance.”(你们给了和平一个机会)
也许,这些就是奥运的意义吧。
是啊,行至此刻,在放下所有竞技的紧张感之后,在抛去所有比赛的胜负心之后,我们好像能更真切地感受奥运带来的美好,就像今天的花滑表演滑一样,所有人都尽情地享受,放开了玩乐,就像一场大考之后集体去冰场开派对,所有人都放下包袱疯狂“整活”,每个人都那么快乐、有爱。
因为有这些珍贵的回忆,幕落也无须伤感,只需抱拳朗声一笑:
“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
文/央视新闻《夜读》
分享你的冬奥记忆吧
制片人丨张天宇 主编 | 王若璐
编辑 | 杨瑜婷 校对 | 高少卓
©央视新闻
为把冬奥办得这么棒的中国点赞!